第181章 林夏羽毛球二番战!(感谢RUY16109的盟主)(2/2)
你可以匿名进入,只用声音,甚至可以用变声器。
只要你愿意说,就有人在听。”
抵达县城已是傍晚。
会议安排在教育局会议室,气氛严肃。
除了心理专家、社工代表,还有两位来自省教育厅的督导员。
讨论持续两个小时,焦点集中在是否应对石头母亲采取强制监护权转移措施。
“目前她尚未造成实质性身体伤害。”
一位督导员坚持,“法律上难以支持剥夺监护权。”
“可精神虐待同样是伤害。”
温知夏声音冷静,“孩子已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,包括闪回、幻听、自我否定。
如果我们等到悲剧发生才行动,那就不是保护,是失职。”
陈拾安一直沉默,直到被点名发言。
他打开随身携带的素描本,翻到一页,推到众人面前。
那是石头最新的一幅画:一间亮着灯的小屋,窗边坐着母子二人,桌上摆着一碗面,墙上挂着一幅画??
正是之前那幅“妈妈唱歌,儿子举牌”
的作品。
屋外风雪交加,但门缝透出温暖的光。
“这是我问他‘你最想回到哪一天’时,他画的。”
陈拾安说,“这不是幻想,是他内心最真实的需求:一个安全的家,一顿热饭,一句温柔的话。
这些对很多人来说是日常,对他却是奢望。”
他顿了顿,声音低沉却不容置疑: “我们总说要依法办事。
可法的初衷是什么?
是维护秩序,更是守护弱者。
如果法律不能保护一个在桥洞里发抖的孩子,那我们要它何用?
如果制度不能听见一个母亲在醉梦中的忏悔,那我们要它何为?”
会议室一片寂静。
最终,会议达成共识:暂不剥夺监护权,但启动“家庭观察期”
,由社区、学校、心理机构三方联合监督,每月提交评估报告。
若母亲复饮或再有暴力行为,立即启动司法程序。
散会后,温知夏递给他一杯热茶。
“你知道吗?”
她望着窗外飘雪,“昨天晚上,‘青囊云’收到了第10万条有效倾诉录音。
最长的一条,讲了整整47分钟,是一个农村女孩说她从小被当成男孩养,直到青春期才发现性别认同困惑。
她说,这是她第一次完整地说完自己的故事。”
陈拾安笑了笑:“那句诗是什么?”
“‘月照旧墙,影不成双’。”
温知夏轻声道,“我把这条设为纪念标识,永久封存。”
返回山村的路上,陈拾安做了一个决定。
他要在“倾听角”
基础上,建立“少年声库”
??
收集孩子们自愿分享的声音故事,经脱敏处理后,用于培训教师、警员、社工,让更多人学会倾听。
同时,他向赵岩提议开发“回声树洞”
小程序,让偏远地区的学生也能通过语音留言获得回应。
腊月二十三,小年。
村小学举办了一场特别活动:“听你说”
分享会。
孩子们轮流站上讲台,有的朗读日记,有的播放录音,有的展示画作。
石头最后一个上台,手里拿着一幅新画。
画面上,桥依旧存在,但不再破败。
桥身铺满鲜花,桥头立着一块石碑,上面写着:“从此岸到彼岸,只需一句我在。”
他说:“这是我梦见的未来。
妈妈出院那天,我会去接她。
我要告诉她,我不怕她了,因为我学会了保护自己,也学会了等她。”
全场掌声雷动。
当晚,陈拾安收到一条系统通知: >
【青囊云?
紧急响应】
>
用户ID:LY-2304(林晓雨) >
触发关键词:“今天我说了三句话”
>
内容类型:正向表达 >
建议操作:无需干预,标记为“复苏案例”
他点开音频,听到林晓雨清亮的声音: >
“第一句,我对同桌说了‘谢谢’;第二句,我在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;第三句……我对镜子说,‘林晓雨,你很棒’。
今天,我没有藏药片。
我想,我可能……开始喜欢这个世界了。”
陈拾安靠在椅背上,久久未语。
窗外,除夕的鞭炮声零星响起,烟火照亮了半边夜空。
他翻开《听心录》,提笔写下新的一段: >
**“世人皆求雷霆万钧之音,唯道者俯身聆听草尖露坠之声。
一念生,则万象苏;一语出,则寒冰裂。
故曰:言为心声,听即救赎。”
** 写罢,他按下录音机的播放键。
无数声音再次响起??
有孩子笑着说“我今天被老师表扬了”
, 有少年哽咽着说“爸爸终于抱了我一次”
, 有少女轻声呢喃“原来真的有人愿意听完我说话”
…… 这些声音或许永远不会登上新闻头条,不会改变世界格局,但在某个深夜,在某间简陋的卫生室里,它们汇成一条无声的河,冲刷着孤独与绝望的堤岸。
陈拾安闭目静坐,如同庙中老僧。
他知道,这场“考试”
远未结束。
贫道要考大学??
考的不是分数,是人心能否被真正看见; 考的不是排名,是每个孩子是否都有权利说出“我在”
。
而他这一生所修之道,不过八个字: **你不孤单,我一直都在。
*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