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1章 林夏羽毛球二番战!(感谢RUY16109的盟主)(1/2)
周一下午的倒数第二节课是体育课。
五班和十一班一起上。
之前因为要练习八段锦的缘故,两个班都是一起上课,由陈拾安来带着一起练习的。
现在已经不用再练习八段锦了,五班和十一班便分开在两...
雪落无声,却压弯了屋檐前的枯枝。
陈拾安一夜未眠,反复听着林晓雨那段语音??
不是用设备,而是用手摇式录音机,一遍又一遍。
那声音像一根细针,扎进他耳道深处,又缓缓刺入心口。
他知道,这不是第一个在黑暗中呼救的孩子,也不会是最后一个。
天刚蒙蒙亮,村里的狗吠了几声,惊起一群麻雀。
陈拾安披衣起身,将昨夜写下的《听心录》新页轻轻夹进书册,又从柜底取出一只木盒。
盒上刻着“回声”
二字,漆面斑驳,是他师父留下的遗物。
打开后,里面是一叠泛黄的信纸、一枚铜铃,还有一本手抄经文:《安语真言》。
这本经不是用来念给神明听的,而是教人如何把话说出口,如何让沉默者开口,如何让破碎的声音重新成句。
他曾以为这是修道者的旁门小技,如今才明白,它竟成了无数孩子活下去的阶梯。
他摩挲着铜铃,铃舌轻颤,发出一声极细微的嗡鸣,仿佛回应某种遥远的召唤。
上午九点,赵岩的视频通话准时接入。
画面里,他穿着白大褂站在实验室,身后是不断跳动的数据流屏幕。
“‘回声计划’第一批设备已经发往云南、贵州和甘肃。”
赵岩语气平静,但眼底有血丝,“我们做了优化:贴片能自动识别情绪波动频率,当检测到压抑超过阈值时,会触发震动提醒,并引导使用者录音。
更重要的是……它现在可以匿名上传至加密云端,哪怕没有Wi-Fi,也能通过短波信号缓存发送。”
陈拾安点头:“孩子们最怕被认出来。”
“所以我们加了个功能。”
赵岩调出界面,“录音成功后,系统会自动生成一句随机诗句作为标识符。
比如林晓雨那条,她的标识就是:‘风过空巷,灯未熄’。”
陈拾安闭上眼,默念一遍,嘴角微动:“好名字。”
挂断电话后,他正准备去学校查看石头的情况,门外忽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。
一个穿校服的女孩冲进来,满脸通红,喘得说不出话。
是隔壁班的小梅。
“陈……陈老师!
石头他……他在美术课上突然晕倒了!”
陈拾安心头一紧,抓起药箱就往外走。
卫生室走廊上围了一圈人。
心理老师正在安抚其他学生,警察也在场。
见到陈拾安,民警立刻迎上来:“孩子嘴里咬着一张纸条,我们没敢动。
他说只愿意交给您。”
陈拾安接过纸条,展开一看,字迹歪斜颤抖: >
“我不是坏孩子……可他们都说我是疯子……我听见妈妈在哭……可她不在家……我想回家……但我回不去了……”
他手指微微发抖。
这不是石头平时的笔迹,更像是在极度混乱中写下的话。
“什么时候发现的?”
他问。
“十分钟前。”
美术老师低声说,“他一直在画画,画着画着就开始自言自语,说什么‘妈妈回来了’‘她在唱歌’……然后突然站起来大喊‘别打我!
’接着就倒下了。”
陈拾安掀开帘子走进病房。
石头躺在病床上,额头沁汗,呼吸浅而急促。
他手腕内侧有几道新划痕,已被护士包扎。
床头放着他最后一幅画:一座燃烧的桥,桥下河水漆黑如墨,桥上只有一个影子在奔跑,背后有许多模糊的人影追逐。
陈拾安坐在床边,轻轻握住石头的手。
那只手冰凉,指尖还在轻微抽搐。
他没有叫醒他,只是低声念起《安语真言》中的“宁神章”
。
那是种古老的音律疗法,以特定节奏的呼吸与诵读,引导紊乱的心神归位。
随着他的声音流淌,石头的呼吸渐渐平稳下来。
一个多小时后,石头睁开了眼睛。
“师父……”
他声音沙哑,“我……我又梦见妈妈喝酒了……她说我要是再逃,就把我的画全烧了……我还听见她在骂我……可她明明在医院啊……”
陈拾安静静看着他:“你觉得那些声音是真的吗?”
石头咬唇,眼泪滚落:“我不知道……有时候我觉得她是爱我的……可每次她醒来,都不记得自己说过什么……就像梦里的人不是她……”
陈拾安从药箱取出双频捕捉器,播放昨晚桥洞内的残留音频。
当那段女性呓语再次响起时,石头浑身一震。
“这是……妈妈说的话?”
“是她在醉酒状态下的无意识表达。”
陈拾安关掉录音,“但它不是全部的她。
正如你画里的妈妈站在舞台上唱歌,那是真实的她;你在台下举牌说‘我爱你’,那也是真实的你。
可当痛苦太深,人就会分裂??
一边是想爱孩子的母亲,一边是被命运击垮的女人。”
石头怔怔流泪:“那……我该怎么办?
我不想恨她……可我害怕她……”
“不怕。”
陈拾安握住他的手,“我们可以一起等她回来。
真正的她,一定会回来。”
当天下午,陈拾安再次拨通温知夏的电话。
“石头出现幻听症状,结合创伤史与家庭环境,建议启动‘双轨疗愈’方案:一是继续跟进母亲的心理康复进度,确保出院前完成亲子共情训练;二是为石头安排艺术治疗小组,借助绘画释放压抑情绪,并引入安全依恋重建课程。”
温知夏沉默片刻:“我已经联系了省儿童心理中心的专家团队,他们会派一名驻校治疗师来协助。
但有个条件??
你要亲自参与评估会议。”
“我可以去。”
陈拾安说,“只要对孩子有用。”
三天后,陈拾安坐上了通往县城的大巴。
山路颠簸,窗外雪花纷飞。
他怀里抱着石头最近的五幅画作,还有那份由“青囊云”
生成的心理风险报告。
车行至半途,手机震动,是一条来自陌生号码的短信: >
“你是陈拾安吗?
我是林晓雨。
我想问问……你说的‘倾听角’,能不能建在网上?
我不想面对面说话,但我……我想试试说出来。”
他盯着屏幕良久,回复道: >
“能。
而且已经在做了。
下周‘青囊云’将上线‘夜语亭’功能,专为不敢露脸的孩子准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