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
关灯
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

第182章 怎么赢了跟输了一样!(1/3)

众所周知,跟班长大人有关的瓜都只能看不能切。

但即便如此,光是看着也延年益寿啊!

五班同学都看得出来,林梦秋对道爷有种与其他同学截然不同的特别; 而温知夏更不用说,平日里没少见她跟道...

腊月二十九,雪停了。

天边泛着青灰的光,像一块被反复揉搓的旧布。

村口的老槐树挂满了冰凌,在晨风中轻轻相撞,发出细碎如铃的声音。

陈拾安早早起床,把“倾听角”

的设备检查了一遍又一遍。

电源、麦克风、加密模块、自动转录系统??

每一项都必须万无一失。

今天是“夜语亭”

正式上线的日子,也是“青囊云”

平台第一次面向全国开放匿名语音倾诉功能。

他煮了一碗素面,坐在桌前慢条斯理地吃着,目光落在墙角那台手摇录音机上。

它已经不再只是个老物件,而是某种象征:声音的起点,沉默的终点。

昨晚,赵岩发来最后的调试报告:“‘夜语亭’已通过公安部三级等保认证,支持离线缓存、端到端加密、AI情绪识别与紧急干预联动。

首批接入的三百所乡村学校今日同步启用。”

陈拾安放下筷子,走到窗前。

远处山峦起伏,白雪覆盖之下,仿佛埋藏着无数未曾出口的话语。

他知道,此刻正有成千上万个孩子蜷缩在床头、躲在厕所隔间、藏在放学后的空教室里,手指悬在手机屏幕上,犹豫要不要点下那个红色的录音按钮。

上午十点整,“夜语亭”

正式开启。

第一声响起时,是在云南怒江的一所寄宿小学。

一个名叫阿?

的女孩用傈僳语低声说:“我害怕回家……爸爸喝酒后总说我不是亲生的。”

她的声音颤抖,却坚持说了整整十二分钟。

系统自动生成诗句标识:“雾锁深谷,星未眠”



三分钟后,贵州毕节的一个男孩接入,普通话夹杂着方言:“他们叫我野种,因为我妈跑了。

可她不是跑,她是被人带走的……那天晚上我听见她在喊救命。”

诗句生成:“风穿破屋,灯独明”



接着是甘肃陇南,一个初中女生哭着说:“我同桌跳楼了……她说没人听她说过话……我现在每天都在想,如果那天我多问一句,她会不会还活着?”

诗句浮现:“雨落空阶,门不开”



这些声音如细流汇河,悄然涌入“青囊云”

的数据中心。

每一条都被标记、分类、脱敏处理,并实时推送给对应区域的心理援助团队。

当某段录音中出现“我想死”

“再也撑不下去”

等关键词时,系统立即触发三级响应机制:自动定位最近的心理咨询师、通知属地社工、必要时联动警方介入。

而这一切的背后,是陈拾安和赵岩耗时八个月搭建的技术骨架,更是无数个深夜里,他对一个个孩子的倾听与陪伴所凝结出的信任链条。

中午时分,陈拾安正准备去学校查看孩子们使用“夜语亭”

的情况,手机突然震动。

是一条来自“青囊云”

后台的特殊提醒: >

【高优先级案例?

需人工确认】

>

用户ID:LY-2304(林晓雨) >

触发行为:连续三天主动发声 + 自愿公开身份片段 >

内容摘要:用户今日上传一段完整自述,提及童年创伤、校园霸凌经历及药物依赖史,结尾表示“想做个能帮助别人的人”



>

系统建议:启动“声库志愿者”

资格预审 他心头一震,立刻点开音频。

林晓雨的声音比以往清晰许多,不再怯懦,也不再断续: >

“我叫林晓雨,今年十五岁,就读于川西某县中学。

从小,我爸就说我是个累赘,我妈在我六岁那年离家出走,再也没有回来。

初中开始,班上几个女生联合孤立我,说我身上有怪味,其实我只是买不起香水……后来有人往我书包里塞安眠药,写纸条说‘你死了更好’。

我真的试过……那天晚上吃了二十片,醒来是在医院。

医生问我为什么,我说不出口,因为我觉得自己本来就该消失。

>

直到那天,我在桥洞听到陈老师说话。

他说,每个人的声音都值得被听见。

我不信,但我还是录下了第一句话。

然后是第二句,第三句……现在,我已经能在课堂上举手了。

昨天,我还主动帮同学讲了一道数学题。

>

我不知道未来会怎样,但我想试试看,能不能也成为那个‘在的人’。

所以,我想申请成为‘少年声库’的第一批志愿者,用自己的故事去陪另一个正在黑暗里走路的孩子。”

录音结束,房间里安静得能听见钟表走动的声音。

陈拾安闭上眼,深吸一口气。

他知道,这不仅仅是一个女孩的觉醒,更是一种力量的传递??

从被救者,到救人者;从沉默者,到发声者。

这才是“回声计划”

真正的意义:不是单向施予,而是让每一个曾坠入深渊的人,都有机会成为别人的光。

他当即拨通赵岩电话:“把林晓雨列入‘声库种子计划’,安排远程培训课程,三个月后让她尝试主持一期‘夜语亭’夜间陪伴直播。”

“你确定?”

赵岩语气谨慎,“她才刚走出阴影,这么快承担压力,会不会反弹?”

“正因为她走过这条路,才最懂怎么拉人上来。”

陈拾安说,“而且,这不是负担,是新生。”

挂断电话后,他翻开《听心录》,在最新一页写下: >

**“救一人,声止于耳;启一人,则音传千里。

故善治心者,不止疗病,更要点火。”

** 傍晚,村里来了两个陌生人。

一男一女,穿着朴素,背着相机和笔记本,自称是省电视台纪录片团队,正在拍摄一部关于乡村教育心理建设的专题片。

领队的女人叫周婉,三十出头,眼神锐利却不失温和。
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
E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