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八十二章 偶遇钓友(求月票)(2/2)
日子一天天过去,《听见》项目在全国铺开。越来越多的城市家庭开始与山村结对,书信往来频繁。有家长反馈,自家原本叛逆的孩子,自从有了“笔友”,竟主动写起了日记;有老师说,班里最沉默的学生,在收到山区孩子的画作后,第一次主动举手发言。
王劲松受邀前往教育部参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研讨会。会上,一位官员感慨:“我们投入巨资建校舍、配设备,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环??心灵建设。您的项目提醒了我们,教育的本质,是育人,而非育分。”
他起身回应:“如果我们只关心分数,就会培养出会答题却不敢哭的孩子。而真正的健全人格,应该允许悲伤存在,鼓励表达真实。请给每个孩子一间安全的房间,让他们知道??说出痛苦,不是软弱,而是成长的开始。”
全场静默数秒,随即爆发热烈掌声。
会议结束后,他独自漫步校园。梧桐树影斑驳,远处传来学生朗读诗歌的声音。他驻足聆听,竟是陈默写的那首《裂开的黑色圆球》。一字一句,清晰有力。
他没有惊动他们,悄悄录下音频,发给陈默的母亲:
> “听听,你儿子的声音,正在影响更多人。”
傍晚归家,周晓棠正在整理行李。“我要去云南支教半年。”她说得平静,“教美术。望舒交给爸妈照顾,她也会想我的。”
他看着她,眼中满是骄傲:“你们母女俩,一个画星星,一个追光,都比我勇敢。”
“是你让我们相信,这件事值得做。”她吻了吻他脸颊,“谢谢你,让我重新认识了爱的意义。”
临行前夜,一家三口坐在客厅看电影??是张导剪辑的《留下来的人》样片。影片没有宏大场面,只有李守仁老师三十年如一日的身影:批改作业到深夜,背生病学生走十里山路,过年独自吃泡面,却被孩子们悄悄塞进饺子……
望舒看得泪流满面:“爸爸,我也想当老师。”
“那你得先学会听别人说话。”他揉揉她头发,“就像我现在做的那样。”
电影结尾,老年李守仁站在校门口送别最后一届毕业生。镜头缓缓拉远,群山环绕中,那所小小学校宛如灯塔。画外音响起陈默的声音:
> “有些人一生都没走出大山,
> 却让无数人走出了命运。
> 他不是英雄,
> 却比任何传奇更伟大。”
灯光亮起,屋里一片寂静。
几天后,周晓棠启程赴滇。王劲松送她到机场,望着她背影消失在安检口,忽然感到一种奇异的圆满。他曾以为幸福是鲜花掌声、豪宅名车,如今才懂,真正的满足,是与所爱之人并肩走在同一条路上。
回到家中,他翻开《静音者之声》手稿,在扉页写下献词:
> “献给所有未曾开口的孩子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