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
关灯
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

第二百八十章 赶紧毁灭吧(求月票)(1/3)

苏超回到琴行,发现厨房里温着饭菜。

虽然林知梦经常不理人,但是体贴是真的体贴,借给他钱,邀请他住家里,还给他准备了饭菜。

苏超吃完了之后上楼。

看看时间,他径直去拍了林知梦的卧室门。...

雨后的北京清晨带着一丝凉意,空气里弥漫着湿润的泥土气息。

王劲松推开阳台门,手里端着一杯刚煮好的咖啡,望舒还在睡,周晓棠在厨房准备早餐。

他靠在栏杆上,望着楼下那片被雨水洗过的绿地,几只麻雀在草丛间跳跃觅食,一只小猫从灌木后探出头来,警惕又好奇地张望。

这样的画面,他曾经以为自己永远不会拥有。

手机震动了一下,是林知梦发来的消息:“今天上午九点,写作营第二次课,别迟到。”

后面跟着一个笑脸表情,还有一张照片??

教室里的黑板上写着一行稚嫩却认真的粉笔字:“我想写一封信给去年走丢的弟弟。”

他心头一紧,眼眶微微发热。

这不仅仅是一堂写作课,而是一次次小心翼翼打开孩子们心门的过程。

他们不是没有故事,而是太久没人愿意倾听。

他们的语言或许笨拙,句子不通顺,标点乱用,但每一个字背后,都藏着一段真实得让人心疼的经历。

他回了句“准时到”

,放下咖啡走进卧室,轻轻拉开衣柜抽屉,取出一个深蓝色的硬壳笔记本。

这是他在云南时买的,封皮上有手绣的彝族图腾,内页粗糙却有温度。

过去一年,他几乎每天都在上面写字:给儿子的第一声笑,妻子做饭时哼的小调,山村孩子递给他的一朵野花……这些琐碎的记忆,如今成了他最珍贵的财富。

他翻开最新一页,写下: >

“真正的教育,不是教会孩子如何拿高分,而是让他们相信,自己的声音值得被听见。

哪怕只是轻声说一句‘我在这里’,也该有人回应。”

八点半,他抱着几本新买的儿童诗集出门。

社区活动中心离家不远,步行十五分钟。

路上经过一所小学,校门口站着几个穿旧校服的孩子,背着洗得发白的书包,正低头翻看一本传阅多次的《停下来的人,才是自由的》。

其中一个男孩抬起头,看见他,猛地愣住,随即激动地推了推同伴。

“是他!

真的是王老师!”

王劲松停下脚步,笑着走近:“你们也在读这本书?”

“嗯!”

女孩用力点头,“我们班语文老师让我们写读后感,我就写了你书里那句话??

‘慢下来,才能听见心里的声音’。

老师说写得很好,还贴在墙上。”

他蹲下身,认真地看着她的眼睛:“那你听见自己的声音了吗?”

女孩想了想,低声说:“我听见了。

我想长大以后当一名医生,治好妈妈的腰痛。

可我一直不敢说,怕别人笑话我成绩不好还想当医生。”

“不会的。”

王劲松从包里拿出一本书递给她,“送你一本新的,希望你能继续写下去。

而且你要记住,没有人能定义你的未来,除了你自己。”

女孩接过书,双手微微发抖,眼圈红了。

到了活动中心,苏超已经到了,正蹲在地上教一个小男孩做即兴肢体表达。

“你看,如果你很难过,不一定非要说‘我很伤心’,你可以这样??”

他双臂收紧抱胸,慢慢蜷缩身体,像一片枯叶落地。

小男孩模仿着,突然咧嘴笑了:“哇,我觉得我真的变小了!”

林知梦站在一旁记录,见王劲松进来,扬了扬手中的名单:“今天来了两个新孩子,都是刚随父母进城务工的。

一个叫陈默,十岁,据说半年没说过一句话;另一个叫阿禾,十三岁,在老家读到五年级就辍学了,现在在菜市场帮爸妈卖菜。”

王劲松皱眉:“这种情况……心理干预可能比写作更重要。”

“我知道。”

林知梦轻叹,“但我们能做的,就是先让他们愿意靠近这里。

哪怕只是坐一节课,也算开始。”

上课铃响(其实是苏超敲了敲铜锣),孩子们陆续走进教室。

二十张小桌拼成半圆,墙上贴满了第一节课的作品:歪歪扭扭的句子、涂鸦般的插画、折叠成星星的愿望纸条。

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,照在一张空位上??

那是陈默的位置。

“他来了吗?”

王劲松问助教。

“来了,在楼道拐角坐着,不肯进来。”

王劲松起身走出去。

果然,在楼梯口的阴影里,一个瘦小的男孩靠着墙,低着头,怀里紧紧抱着一个破旧的布书包。

他的指甲缝里有泥,鞋子边缘开胶,整个人像一只受惊后缩进壳里的蜗牛。

王劲松在他面前蹲下,不说话,只是静静地坐着。

十分钟过去,雨滴落在屋檐上的声音成了唯一的节奏。

终于,男孩抬起眼皮,飞快地扫了他一眼,又垂下去。

“你不进去没关系。”

王劲松轻声说,“我可以坐这儿陪你。

我小时候也特别怕人多的地方,总觉得别人会笑话我说话结巴。

有一次我在台上朗诵,忘词了,全场哄笑。

那天回家,我把所有写的诗都烧了。”

男孩的手指动了动。

“后来是谁救了我呢?”

他继续说,“是一个老太太,她捡废品为生,住在桥洞下面。

她不知道我是谁,但她看到我在路边哭,就给了我一块糖,说:‘孩子,眼泪流出来,说明你还活着。

能哭,就能重新开始。

’”

这一次,男孩转过头,看了他很久。

“你想不想听更多故事?”

王劲松伸出手,“或者,你也想讲一个?

不用站起来,不用大声,就我们俩,悄悄说。”

男孩犹豫了几秒,极其轻微地点了点头。

他们一起走进教室时,所有人都安静了下来。

王劲松没有让他发言,只是把他安排在靠近窗边的位置,递给他一支铅笔和一张格子纸。

“想写什么都可以。

画也行,写字也行,甚至什么都不写也没关系。”

整堂课,陈默始终低着头,但在课程快结束时,王劲松走过他身边,发现那张纸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字。

最后一行写着: >

“爸爸走了三年零四个月十七天。

>
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
E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