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
关灯
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

第二百七十九章 这就是口碑(1/3)

“要不要我帮你签?”

周讯抱着剧本,蹲在椅子上看苏超奋笔疾书。

专辑签名而已。

“拉倒吧,给粉丝的东西,既然给了,就一定要给到位。”

苏超摇头。

“哼,说不定我哪天比你还...

王劲松在窗边站了很久,直到夜风把窗帘吹得轻轻晃动,像一只温柔的手在提醒他该休息了。

他转身拉上窗帘,脚步放得很轻,生怕惊扰了望舒的梦。

卧室里只留了一盏小夜灯,昏黄的光晕洒在婴儿床的栏杆上,映出一圈柔和的轮廓。

他坐在床沿,看着儿子微微起伏的小胸膛,睫毛在灯光下投下一小片阴影,嘴角还残留着睡前提奶嘴时的湿润。

那一刻,他忽然明白,所谓“归来”

,不是地理意义上的迁徙,而是灵魂终于找到了可以安放的位置。

第二天清晨,阳光透过纱帘照进屋子,厨房传来锅铲翻炒的声音。

他披着外套走出来,看见周晓棠正站在灶台前煎蛋,动作熟练而从容。

望舒坐在儿童椅上,手里抓着一根香蕉,吃得满脸都是糊状物。

王劲松笑了,走过去用湿巾轻轻擦掉他下巴上的残渣。

“昨晚睡得好吗?”

周晓棠头也不回地问。

“好。”

他说,“久违的好。”

她转过身,眼里带着笑意:“你知道吗?

你走的这一年,我每天晚上都会翻你的书。

不是为了追星,是为了找点力量。

有时候累得想哭,就打开《停下来的人,才是自由的》,读一段,然后告诉自己??

他也曾这么难,但他没放弃。”

王劲松怔了一下,喉咙有些发紧。

“我不是什么榜样。”

他低声说,“我只是比别人早一步意识到,拼命奔跑不等于活着。”

周晓棠放下锅铲,走到他面前,伸手抚了抚他的鬓角:“你知道最让我心疼的是什么吗?

是你明明已经做到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,却活得像个亏欠世界的人。

现在我才懂,你不是逃避,你是回来救自己。”

他没说话,只是把她轻轻拥入怀中。

那怀抱不算宽阔,却足够坚定,像是要把这些年错过的温度都补回来。

饭后,他打开电脑,开始整理云南之行的笔记。

那些山村学校的画面、孩子们的眼神、老教师布满裂口的手、留言簿上歪歪扭扭的字迹……都在他心里反复回放。

他决定把这些写成一篇长文,标题就叫《我见过最亮的星,不在舞台上》。

刚敲下第一段,手机响了。

是苏超发来的语音消息。

“喂,老王,听说你正式回来了?

恭喜啊!

不过别以为这样就能躲清静??

林知梦说她要来北京办一场‘乡村教育写作营’试点,地点就定在你们小区附近那所农民工子弟学校。

我们俩都被她拉壮丁了,下周见面开会,不准推脱。”

语音末尾还附带一声夸张的叹气,紧接着是林知梦在背景音里轻斥:“谁让你乱说话的?

这是公益项目!”

王劲松忍不住笑出声。

他回复了一句:“等你们来,我请吃饭??

红烧排骨管够。”

关掉对话框,他又点开公众号后台,发现读者留言已经破万。

有人写道:“王老师,我辞掉了年薪百万的工作,回老家开了间民宿,现在每天给客人讲山里的故事。”

还有人说:“我是个快递员,但每晚坚持写小说,昨天收到退稿信的同时,也收到了文学杂志的初审通过通知。

谢谢你让我相信,普通人也能发光。”

他一条条看下去,眼睛渐渐发热。

原来,真的有人因为一句话、一本书、一个选择,而改变了人生的方向。

下午,出版社主编再次来电,语气比上次更激动:“劲松,咱们得加印了!

《停下来的人,才是自由的》一周销量突破五十万册,已经冲上畅销榜榜首。

各大书店断货,电商平台预售排到三个月后。

而且……”

他顿了顿,“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发来函件,建议将这本书纳入中学生课外阅读推荐目录。”

王劲松握着手机,一时竟不知该说什么。

“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?”

主编声音颤抖,“这本书正在变成一种现象,不只是畅销书,它成了某种精神符号。

很多老师反馈,学生读完后开始主动讨论‘什么是真正的成功’‘为什么我们要一直奔跑’这样的问题。”

他沉默良久,才缓缓开口:“那就麻烦你帮我做一件事??

把所有后续版税,继续投入‘乡村少年写作基金’。

另外,请联系几家偏远地区的中学,我想发起‘一人一书计划’:每个买了这本书的读者,如果愿意,可以多买一本寄给山区的孩子,我们在物流和分发上提供支持。”

主编愣了几秒,随即郑重答应:“我马上安排。”

挂了电话,他走到阳台上,点燃一支烟。

这不是他常有的习惯,但在这种时刻,烟雾升腾的样子让他想起小时候炉火旁父亲讲述往事的情景。

他知道,自己正站在一个微妙的节点上??

从前他是被追逐的人,如今他成了点燃火种的人。

而火焰一旦燃起,就不会轻易熄灭。

三天后,林知梦和苏超如期抵达北京。

三人约在学校旁边的小茶馆见面。

窗外下着细雨,屋檐滴水声清脆悦耳。

林知梦穿着素色棉麻长裙,背着一个旧帆布包,里面塞满了教案和学生习作复印件;苏超则一身运动装,脚踩球鞋,看起来随时准备跳支舞。

“你这状态不错啊。”

王劲松打量着他,“不像个退休艺人,倒像个体育老师。”

“本来就是。”

苏超咧嘴一笑,“我现在每周去三所小学教舞蹈课,孩子们叫我‘超哥’。

有个一年级的小胖子跟我说:‘老师,我跳不好,但我喜欢动。

’我说,那就对了,跳舞不是为了好看,是为了快乐。”

林知梦接过话:“所以我才想办这个写作营。

城市里的孩子有太多表达渠道,可那些随父母漂泊的孩子呢?

他们没有稳定的学校,没有固定的老师,甚至连一本属于自己的作文本都没有。

但他们也有梦,也会写诗,也会在日记里偷偷画星星。”

王劲松点点头:“我记得李小苗第一次交作业时写的那首诗??

‘月亮是我家的灯,照亮妈妈打工的城市’。
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
E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