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
关灯
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

第一百五十九章 公主提靴,天后磨墨!(1/4)

杨易微微一笑,却是没有回答太平公主的问题。

政治上的举措没有谁对谁错,无非是立场不同。

至于公主殿下,恐怕是还没有反应过来,自从皇帝去世、太子李显被贬之后,她的敌人和朋友就已经换了一茬。

殿内众人各怀心思,整座大殿之中颇为安静。

空旷的大殿内只有不断燃烧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声音,红色的蜡烛缓缓融化,化作温暖的光线。

金碧辉煌的大殿内,无数盏灯火将大殿照得亮如白昼。

武皇后瞥了一眼众人,微微颔首,淡淡道:“好了,此事不必再讨论。

今日乃是元日大朝会,理当放松一些,何必讨论这些繁琐的事情?”

“狄卿,你回去坐下吧,武郎中也回到自己的座位上。”

狄仁杰闻言,沉默着往后退回了自己的座位。

他此次进谏也并非是要跟武皇后鱼死网破,更多的是借机试探一下这位武皇后。

武皇后的行为确实让他心里一沉。

将乾元殿改为万象神宫,绝非表面上改换门庭那么简单。

作为皇太后,若是有更大的野心,对于大唐并不是一件好事。

武承嗣嘴角露出一丝微笑,他跟武三思也早已经做好了自己的定位,在整个朝堂之上,他们只能够巴结武皇后,紧跟天后娘娘的脚步才能够在大唐如鱼得水。

至于其他的官员得不得罪已经是无关紧要了。

正因如此,他们才会抓住这个机会,直接进入工部之中,建造万象神宫歌功颂德,以此做出显著的成绩,以此来讨好武皇后。

如今看来,他们的策略十分正确。

武皇后瞥了一眼心思各异的众人,眼眸深邃,嘴角含笑:“让那些乐手伶人继续奏乐,继续舞蹈。”

武皇后的命令下达,其余的官员也是纷纷微笑起来,仿佛刚刚的事情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。

门外的丝竹之声渐渐响起,宫廷的乐师、伶人开始表演,气氛又重新热闹起来。

又过了半个时辰。

宴会的气氛随着一曲舞毕,再度达到了高潮。

此刻众臣仿佛已经忘记了之前的严肃气氛,武皇后和李旦也是面带笑容。

宴会到了这个地步,众臣也往往都是放浪形骸,不拘小节起来。

很少有人坐在自己座位上,大部分人都拿着酒杯,觥筹交错。

这种情形之下,便是皇帝、皇后也会参与到其中,与臣同乐,而不会去斥责某人仪态。

杨易没有兴趣跟那些大臣虚与委蛇,不过那些大臣对他却是很有兴趣,一个个跑过来向他敬酒。

他也不好给人脸色,只得微笑以对。

好在他的酒量尚可,这些酒的度数并不高,哪怕是饮了数杯,对他而言也是没有丝毫影响。

又过了片刻,武承嗣和武三思忽然站了起来,一起走过来微笑道:“久闻魏国公大名,今日一见,果然是人中龙凤,与太平公主殿下可谓是珠联璧合。

我等前来提前恭贺魏国公与公主殿下新婚之喜。”

太平公主自然懒得理会这两个武氏子弟,俏脸冷漠,她的笑脸向来只留给杨易。

杨易微微一笑,不置可否,只是举杯,算是打发。

武承嗣、武三思虽然察觉到杨易的冷淡,但是自问自己也没有得罪过这位天后娘娘面前的红人,当下也没有在意,只当这位魏国公性情如此。

待到他们回到了座位,太平嘀咕道:“这两人的父亲曾经在小时候欺负过我娘,也不知道我娘为什么要把他们招到宫里,还给他们委以重任?”

武元爽、武元庆与武皇后之间的恩怨并不是什么秘密,太平公主当然是知晓的。

杨易挑了挑眉,意味深长道:“可能是因为他们也姓武吧。”

太平闻言,柳眉蹙起,若有所思地看了一眼杨易,抿了抿嘴,没有说话。

便在这时,薛元超上前朝着武皇后拱了拱手:“天后娘娘,今年弘文馆又招收了两位学识渊博士,不如请他们上前作诗文,以赞颂天后娘娘和先帝的功绩以及我大唐之强盛辉煌。”

作为宴会上的保留节目,应制诗人、文馆学士这些人是少不了的。

不过这犯不着由薛元超这位尚书仆射亲自出面,此举大概是想要为天后引荐人才。

武皇后不动声色,只是淡淡点了点头。

薛元超微微一笑,看向身后人群,随即便见两个身着儒袍的学士走了进来。

两人纷纷向着皇后行礼:“微臣宋之问(杨炯)见过陛下,天后娘娘。”

杨易眉毛微微一挑,有些惊讶地瞥了一眼两人。

这两人他还是认识的。

杨炯可是初唐四杰之一,没想到这个时候在弘文馆里打酱油。

至于宋之间,这位极有才华,但是人品败坏的诗人,他也是有所耳闻的。

武皇后饶有兴致地看向两人,凤眸审视片刻,充满威严的声音响起。

“薛元超说你们颇有才能,正好让本宫见识见识......”

杨炯和宋之问闻言,心里一凛,同时又有些兴奋起来。

这可是在天后娘娘和皇帝面前展示自己才能的最好机会。

但凡是稍微有一些梦想的人都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。

两人虽然心里颇为紧张,但是毕竟是胸有才华,倒也没有太过慌乱。

宋之问随即上前拱手道:“回禀天后娘娘,微臣已偶得妙句。”

武皇后挥了挥手,让旁边的人呈上笔墨纸砚。

宋之问急于证明自己,立刻拿起毛笔,沾了沾墨水,一蹴而就。

短短片刻,一首完整的诗词跃然纸上。

旁边的薛元超将这幅诗词拿起来看了几眼,捋了捋胡须。

他虽然入朝为官多年,但是依然是文坛的领袖之一。

数年之前的诗文革新,是他一手推动。

彼时还没有去世的王勃乃是主将,此诗文革新颇为重大。

即便是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看,也非常有意义,因此推动了初唐文学从应制咏物向个人情志抒写的转变。

哪怕如今贵为尚书仆射,但是薛元超依然时常举荐诸多文坛才子,诸如希古、高智周、郭正一、王义方等人均是受过他的举荐。

正因如此,宋之问和杨炯才能够被他在如此重要的宴会上举荐给武皇后。

薛元超看完宋之问的诗文,颇觉满意。

他自己的文学水平也是非常之高,所以很欣赏像宋之问、杨炯这样的后进之才。

他随即朝着武皇后拱了拱手。

“此诗着实不错,就由微臣来念诵。”

武皇后微微一笑。

“那就辛苦薛卿家了。”

薛元超随即将这首诗念了一遍。

“广乐张前殿,重裘感圣心。

砌莫霜月尽,庭树雪云深。

旧渥骖宸御,慈恩忝弘文。

微臣一何幸,再得听瑶琴。”

一首诗词念完,周围众人纷纷叫好,哪怕是那些平时不苟言笑的官员,此时也是微微颔首。

这首诗词的确是写得不错,相当有水准。

他们看向宋之问的眼神也颇为赞赏。

狄仁杰微微摇头,心里只觉得有些失望。

大唐看似繁花似锦,烈火烹油,实则百姓的生活还没有到人人都不缺衣食的地步。

在偏远地区依然有不少百姓,吃不起饭,穿不起衣服。

就是关中,今年遭遇了洪灾,那也是收场惨淡,要不是有红薯作为备粮,估计要饿死不少人。

然而此时宫廷之中却在歌功颂德,粉饰太平,着实是让他心里颇为失望,当下不由得有些郁闷地喝了一杯酒。

武皇后也是微微颔首。

“不错。”

一边的李旦也是微微点头,他对于诗词方面还是颇有研究的。
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
E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