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
关灯
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

第二百八十三章 这是人话吗?(求月票)(2/2)

> 带来床底下的黑暗。

> 可现在,雨是我的朋友。

> 因为它教会我,

> 要为别人撑伞。

> 所以我长大了,

> 不是要逃离那场雨,

> 而是要走进风雨里,

> 把伞,递给下一个颤抖的人。”

王劲松读完,蹲下身,抱住他:“你已经做到了。你不仅是撑伞的人,更是光本身。”

男孩把头靠在他肩上,轻轻地说:“王老师,我能叫你一声……爸爸吗?”

他瞬间哽咽,泪水滑落,却笑着点头:“当然可以。只要你愿意,我一直都在。”

下山途中,他拨通央视记者的电话:“之前你们想拍纪录片,我一直推辞。现在,我同意了。但有一个要求:镜头必须对准孩子,而不是我。我要让全国看到,真正伟大的,是这些敢于说出真相的灵魂。”

记者沉默片刻:“您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?您可能会失去热度,不再被频繁提及。”

“那就最好。”他说,“我从来不想被记住,只想被需要。”

一个月后,《静音者之声》正式出版。首日销量破五十万册,三个月内突破三百万,并被翻译成十二种语言向海外发行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专门发函致谢,称其为“全球青少年心理干预领域的里程碑式文本”。

然而,王劲松没有出席任何签售会,也没有接受专访。他依旧每天六点起床,陪望舒吃早餐,给她讲昨晚梦见的故事;他依然会在深夜回复孩子们的来信,一笔一划写下鼓励;他仍然坚持每月去一次山村,坐在教室最后一排,安静地听孩子们朗读作文。

有人问他:“你不累吗?明明可以轻松享福,何必这么辛苦?”

他回答:“这不是辛苦,是幸福。以前我演别人的故事,现在我在活自己的人生。而这,才是最值得用力的角色。”

又一个春天来临,“沉默者学校”迎来第一届毕业典礼。没有证书,没有排名,每个孩子都收到一本手制纪念册,里面装着他们三年来写的所有文字。

典礼最后,全体学生齐声朗诵一首集体创作的诗:

> “我们曾是无声的河流,

> 在黑暗中默默流淌。

> 直到有人俯身倾听,

> 说:你们的声音,很美。

> 于是我们学会开口,

> 学会流泪,学会爱,

> 学会把伤疤变成星光。

> 今天,我们走出这片山谷,

> 不是为了逃离过去,

> 而是为了告诉世界??

> 每一个沉默的灵魂,

> 都值得被温柔以待。”

王劲松站在台下,望着这群闪闪发光的孩子,泪流满面。

他知道,这场关于“停下”的旅程,其实从未停止。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前行??用倾听代替喧嚣,用陪伴替代拯救,用真实对抗虚伪。
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
E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