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
关灯
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

第二百七十六章 《海浪》(1/3)

思考了一路,最后来到海河边上的随机商店。

苏超还是把这玩意买了下来。

六万块钱就六万块钱吧。

苏超想了个两全其美的办法,既不需要看着别人拍这部剧让他不爽,也不需要他来拍更不爽。

...

四月的雨来得突然,江边的风裹着湿气钻进衣领。

王劲松站在纪录片最后一个拍摄对象家门口??

那是位退休语文老师,住在老城区一栋将拆未拆的旧楼里。

她每天清晨六点起床,在阳台上用毛笔抄一首诗,贴在楼下公告栏上。

十年如一日,风雨无阻。

“您为什么坚持做这件事?”

他轻声问镜头外的老人。

老人戴上老花镜,正把一张宣纸铺平:“因为我教了一辈子书,总怕孩子们忘了汉字是有温度的。

一个‘爱’字,不是键盘上敲出来的,是心一笔一画写出来的。”

那天收工很晚,团队成员都劝他在市区住一晚,但他执意回郊区的出租屋。

那是他为拍片租下的小房子,不到三十平米,一张床、一张桌子、一把烧水壶,墙上贴满了人物访谈笔记和剪辑时间轴。

助理曾说这地方像临时避难所,他却笑了:“这才是我真正住得踏实的地方。”

夜里十一点,手机震动。

是林知梦发来的语音,背景有孩子的哭声和苏超哄人的低语。

“望舒提前发动了,现在在县医院。

医生说可能今晚就生。

你……要是能来,就来吧。”

声音很轻,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。

他知道,她是不想强求他赶路,可每一个字都在等他回应。

他立刻起身收拾背包,给导演组留了张纸条:**“我去见一个比镜头更重要的生命。”

** 凌晨两点,高铁停运,航班取消。

他打车到机场附近住下,天没亮又赶最早一班飞机飞往云南。

窗外云层翻涌,像无数未曾说出的情绪在奔腾。

他闭眼回想上次见林知梦,还是三个月前,她坐在教室门口晒太阳,手里捏着粉笔教孩子写“春”

字。

那时她说:“老王,你知道吗?

我现在最骄傲的事,不是跳过多少舞,而是能让十个孩子念对这个字。”

飞机降落时,天刚蒙蒙亮。

他拖着行李直奔县医院,一路跑过长长的走廊。

推开产房外那扇门时,苏超正蹲在墙角抽烟,胡子拉碴,眼窝深陷。

“怎么样?”

他喘着气问。

苏超抬头,咧嘴一笑:“快了。

她一直在喊你的名字。”

话音未落,里面传来一声嘹亮的啼哭。

两人猛地站起。

护士抱着襁褓出来,脸上带着笑意:“男孩,六斤八两,健康得很。”

“林知梦呢?”

王劲松急问。

“产妇没事,就是累了,正在休息。”

他隔着玻璃看进去,那个小小的身体蜷缩着,脸皱成一团,却已能看出眉眼间的柔和。

苏超拍拍他的肩:“你说,这孩子像谁?”

“像你们。”

他说,“但也像我。”

那一刻,他忽然明白什么叫血脉之外的亲缘。

不是姓氏,不是法律文书,而是共同经历过的沉默与抉择,是在人生最脆弱的时候,依然选择相信彼此的眼神。

中午,林知梦终于醒了。

她脸色苍白,但眼神清亮。

看见他坐在床边,只是笑了笑:“来了?”

“嗯。”

他握住她的手,“辛苦了。”

她摇头:“不辛苦。

听着心跳从一个人变成两个,那种感觉……你说不出来,只能活着去懂。”

他点头,喉咙发紧。

下午,他抱着孩子在院子里晒太阳。

山间空气清冽,桃花开得正盛。

一个小女孩跑过来,怯生生地问:“叔叔,我能摸摸弟弟吗?”

是班上最内向的学生,平时连发言都会脸红。

“当然可以。”

他蹲下来,让她轻轻碰了碰婴儿的手指。

小女孩眼睛一下子亮了:“他抓我了!

他还记得我!”

旁边的老师笑着说:“你天天给他唱歌,他早认得你了。”

他怔住。

原来在这片偏远的土地上,爱早已以最朴素的方式流转??

一首童谣,一碗热汤,一次牵手游园。

晚上,他独自走到山顶的观景台,拨通周晓棠的视频电话。

画面亮起,她正在厨房煮面,头发随意扎起,围裙上沾着面粉。

“孩子出生了。”

他说。

“男孩女孩?”

“男孩。

七斤整。”

她笑了:“恭喜你,当干爹了。”

“不只是干爹。”

他望着远处村落点点灯火,“我觉得……我是回家了。”

她动作一顿,抬眼看镜头:“那你还会走吗?”

他沉默片刻:“会。

但我学会了随时回来。”

她没再说话,只是把镜头转向窗外??

温哥华的夜海泛着微光,浪花轻拍岸边礁石,一如多年前他们初遇的那个夏天。

第二天清晨,他回到病房,发现林知梦正靠着枕头写字。

纸上是一封信,抬头写着:“致望舒的一百句话”
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
E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