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七十五章 含笑半步癫(求月票)(1/3)
随机商店刷新的地点在青岛??
青岛贵妇黄博所在的地方。
苏超跟家里人说去看朋友。
学校那边连假都没请。
他本来就不是正常的学生。
当学生还有一个好处,就是可以少很多没必要的交际。...
晨光在雪地上跳跃,像无数细碎的银子被风轻轻推着向前。
王劲松站在窗前,手里还握着那支未燃尽的烟,灰烬垂落,无声地砸进窗台的积雪里。
他没有回头去看书房里的电脑,也不急于修改那一章结尾??
他知道,有些话一旦写出来,就不再属于作者,而是流向了千万个正在倾听的灵魂。
手机又震了一下。
这次是林知梦发来的照片:一间木屋外挂着红布条,门前堆着小雪人,屋内炉火正旺,她穿着厚厚的毛衣靠在门框上,肚子已经微微隆起。
配文只有一句:“望舒说,想早点见你。”
他笑了,把照片设成了锁屏。
这一天,他没安排任何行程。
经纪人早已学会不再追问“你在做什么”
,因为现在的王劲松,做什么都像是在做一件大事??
哪怕只是去菜市场买一把青菜,也会有人悄悄拍照,发到网上说:“看,他在过真正的生活。”
上午十点,他步行去了城郊的一所社区图书馆。
这不是宣传,也不是作秀,而是他和馆长私下约定的读书会。
每周一次,他来读一段书,听众是附近退休的老人、带孩子的母亲、失业的年轻人,还有几个总坐在角落记笔记的中学生。
没人喊他“王老师”
,大家都叫他“老王”
。
今天他读的是《旁观者的告白》里关于修车铺老李的那一章。
声音不高,带着一点清晨的沙哑,却让整个房间安静得能听见窗外麻雀扑棱翅膀的声音。
“……他蹲在车底,手抹满油污,笑着说:‘每辆车都有脾气,得慢慢哄。
’那一刻我突然明白,我们这些人,不也一样吗?
谁都不是出厂设置完美无缺的豪车,有人漏油,有人异响,有人跑偏方向。
可只要还有人愿意弯下腰,听一听你的声音,修一修你的零件,你就还能开下去。”
读完,一个戴眼镜的老太太举手:“老王,你说的那个老李,后来怎么样了?”
他摇头:“我不知道。
采访完我就走了。
但他女儿后来给我写了信,说她爸现在每天睡前都要翻那本书,看到自己名字的地方,就笑出声。”
众人轻笑,有人擦眼角。
散场时,一个小男孩拉住他的衣角:“叔叔,我也想写故事,可我作文总是不及格。”
王劲松蹲下来,平视着他:“你知道吗?
最好的故事,从来不是考试考出来的。
是你放学路上看见一只瘸腿的猫,心里难受了一整天;是你妈妈加班回来晚了,你还留着一碗热饭;是你明明害怕上台朗诵,但还是站上去说了三句话??
这些才是故事的种子。
你已经有了,只是还没学会浇水。”
孩子眨眨眼,用力点头,跑开了。
回家的路上,他绕道去了趟花店。
买了两束花,一束白菊,一束向日葵。
前者送去城东殡仪馆,后者寄往云南山村小学。
父亲去世三年了。
每年忌日,他都不办仪式,只独自去墓园坐一会儿。
今天也不例外。
雪刚化,泥土湿冷,他把白菊放在碑前,掏出随身带的小本子,念了一段新写的文字: “爸,我现在不怕你说我不够出息了。
因为你当年骂我‘不成器’的时候,其实是在担心我会饿死。
可我现在明白了,活着和活得值,是两件事。
我不是为了证明给你看才停下奔跑的,我是终于懂了,你当年省下半个馒头给我,不是要我飞黄腾达,是希望我能好好吃饭,平安到老。”
风吹动松枝,落下一捧残雪。
他坐了很久,直到天色渐暗才起身。
离开前,他轻轻拍了拍墓碑,像小时候拍父亲的肩膀那样。
回程地铁上,他戴着帽子和口罩,缩在角落。
对面母女在看短视频,正是央视推荐他那条视频的剪辑版,背景音乐煽情地响着。
小女孩忽然指着屏幕:“妈妈,这个人是不是就是那个不卷的叔叔?”
母亲点头:“对啊,他说的话让很多人哭了。”
女孩仰头问:“那我们现在也在卷吗?”
母亲愣住,看向窗外飞逝的隧道灯光,半晌才说:“也许吧。
但我们今晚可以早点回家,不做作业,一起画画,好不好?”
王劲松低下头,嘴角微扬。
到家已是傍晚。
刚开门,快递员送来一个包裹,寄自加拿大。
打开是一张大幅照片:温哥华海边的礼堂里,孩子们围成一圈跳舞,周晓棠站在中央,阳光从破旧的窗户斜射进来,照亮飞扬的尘埃。
背面写着:“《抵达》公演纪念。
你不在,但处处是你。”
他将照片挂在书房最显眼的位置。
晚上七点,苏超打来视频电话。
画面里是云南山间的夜晚,篝火噼啪作响,林知梦裹着毯子坐在旁边,手里捧着热茶。
她气色很好,眼神清亮。
“今天带孩子做了手工。”
苏超举起一幅画,“望舒的第一幅作品??
歪歪扭扭一条线,说是‘爸爸的脸’。”
王劲松大笑:“挺像,尤其是这暴躁的眉毛。”
林知梦轻拍他一下:“别闹。
老王,我们商量了个事。”
“你说。”
“等孩子出生,想请你当干爹。”
他怔住,喉咙忽然发紧。
“你不许拒绝。”
林知梦认真道,“我们需要一个不说‘你应该怎样’,而会说‘你可以不一样’的人站在他/她身边。
你是这样的人。”
火光映在屏幕上,晃动着像泪。
他深吸一口气,声音有点抖:“谢谢你们……看得起我这个半路才学会做人的人。”
“不是半路。”
苏超插话,“你是起点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