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七十三章 拖出去杖毙!(1/3)
朱常洵毫无畏惧之色,直接回答:“是皇祖母她老人家告诉儿臣的。
皇祖母说,要兄友弟恭,家人和睦。
她说我和大兄是亲兄弟,应该多亲近...”
皇帝听到是自己母亲的意思,顿时露出一丝苦笑,丝毫没有再追问的心思。
谁知朱常洵继续说道:“皇祖母还说,三孙儿啊,你要想和大兄见面,倒是有个现成的机会。
听说明天武英殿要举办庆功宴,你和大兄要是能一起参加麟德殿庆功宴,不就能见面了?”
郑贵妃听了这话,差点骂出来。
可是这话是皇太后教孩子说的,她也不能出言不逊,只能狠狠瞪了儿子一眼。
万历的神色也有点阴沉。
小时候母亲联合张居正,对他严加管束的不堪往事,又噩梦般浮上心头。
太后每天亲自叫他起床,哪怕数九寒天也要天不亮就上朝,学习功课,从来没有睡过一个懒觉。
在张居正呵斥他、冯保压制他的时候,太后并没有维护他的意思,反而一心依仗张居正、偏袒冯保。
所以他差点把张居正开棺戮尸,把冯保作践死,还将他们的党羽一网打尽。
太后还当众对他这个皇帝大声责骂、罚跪、罚站、推搡,甚至不止一次要威胁,废黜他改立潞王。
太后偏心,喜欢她的小儿子潞王,不喜欢自己。
倘若太后真的有能力这么做,怕是早就废了他,改立潞王了吧。
他明明很讨厌潞王,可是为了讨太后的喜欢,却偏偏要在天下人面前装出兄友弟恭的样子!
潞王大婚、就藩,总共花了两百多万白银、三万多两黄金、宝石九千颗、珍珠两万颗...
国库不够,还挪用了九边军费九十万两。
整个北京的珠宝都被买空了。
运输财物的船,用了五百艘!
这还不算,还赐予田庄四百万亩!
至今想起来,他都心疼的彻夜难眠,无法呼吸。
那是朕的钱!
可是母后做了什么?
母后给了那么多!
给了那么多给潞王啊!
母后,你凭什么拿国库那么多钱给潞王?
朕才是皇帝呀,国库是朕的,不是潞王的!
万历想到这里,忽然忍不住摸摸心口,感到有点不适。
“皇上哪里不舒爽?”
郑贵妃顿时有点担心,她摩挲着皇帝的心口,“要不要叫御医?”
皇帝摇摇头,“朕没事,朕好的很,娘子放心。
就是想起了之前的事情,心气有点不顺畅。
郑贵妃顿时明白了,噗嗤一笑的说道:“你这老嬷嬷,吓了奴家一跳。
算了,以前的事想他作甚,封也封了,赐也赐了。
除非他谋反,不然也拿不回来了。”
万历虽然心中对自己的母亲怨念滔天,可他又是个“大孝子”
,至今都不敢轻易忤逆母亲。
大明以孝治天下,他不孝也不行啊。
群臣都看着呢。
说起长子朱常洛,他的确有大半年没有见到了。
常洛长什么样,他都有点记不清了。
这个卑贱的都人子,偏偏不夭折!
平时吃的、用的,都是皇子皇女中最差的,供应还不如宫人,为何还能野草般苟活着?
此子要是夭折了,没了这个皇长子,洵儿就能自动成为太子啊,娘子也就高兴了。
可此子偏偏不夭折,反而越活越欢实,越活越滋润。
怎么办?
总不能故意杀了他吧。
他毕竟是皇子,是自己亲生的,又没有犯错,哪怕再讨厌,虎毒也不食子啊。
要不然,自己将来怎么见列祖列宗?
太祖皇帝不会饶了自己。
更重要的是,群臣和太后都盯着,天下人都看着,一旦此子死的蹊跷,自己和娘子也说不清。
万历怎么也想不到,太后虽然有些同情王恭妃母子,可太后之所以教朱常洵说这番话,也是太后身边有人谏言,并非太后本来的意思。
至于是哪些人对太后说了什么,郑贵妃身边人又对皇三子说了什么,他就不得而知了。
宫里有两三万人,人多口杂的,就算谁说了什么,有了什么舆论,那也正常的很。
“好了洵儿。”
皇帝摸摸爱子的头,“皇祖母的话也没说错,但你大性子古怪,喜怒无常,你不要去找他玩耍,免得兄弟起了争执,或者伤到了你,那就不美了。”
“是,父皇。”
朱常洵很乖巧的点头道。
万历强颜一笑,说道:“娘子,你再给朕点一杆,这福寿膏抽着吃,比吞服更过瘾,你也可以试试。”
万历服用福寿膏(鸦片)已经有八年之久。
最先是因为牙疼,御医用了这福寿膏止痛,结果发现每次服用之后,都有种难以言喻的愉?
舒爽,精神焕发。
于是他就爱上了一口,每日都要用几次。
虽然御医劝谏是药三分毒,多用伤身,可他哪里听得进去?
如今,天下有很多富贵人家,都在服食福寿膏,一时间成为雅事。
可都是吞服。
前段时日,宗钦说为了孝敬自己研究了一个妙法,福寿膏烧着吸食比直接吞服更加舒爽。
结果一试果然如此。
他一高兴,还赏了宗钦一两金子。
宗钦这个奴才,果然是个懂事的!
于是,他就成为大明朝第一个使用大烟枪的人,不愧是皇帝。
郑贵妃一边用玉盒中取出福寿膏,按照宗教的法子,将福寿膏点燃,一边笑道: “老嬷嬷,如今福寿膏一年的税,就有三十多万两银子,也亏得你能想到给福寿膏征税。?
,还有哪些东西能征税?”
几年前,万历下诏正式开征乌香(鸦片,福寿膏)税,每年能收入三十多万两,成为内帑一大财源。
万历皇帝接过白玉烟枪,美滋滋的抽了一口,对着爱妃的脸吐了一口烟雾,沉吟着说道: “这个么...
朕也一直在琢磨。
朕之前听了田义和海瑞的话,舟山重新建县,说是能收税来着。
可是如今县也建了,民也移了,可海商银子也没收上来。
怕是还要等一等。”
“这几日,朕琢磨着,如何去各地开矿,然后征矿税、榷税,就怕大臣们反对。”
郑贵妃凤眼一眯,“又是大臣们反对。
立洵儿当太子,是大臣们反对。
你想开矿,又是大臣们反对。
这大明的江山,是你的还是大臣们的?
是奴是主都分不清了?”
“老嬷嬷,以奴家说,你就是面慈心软,由着他们蹬鼻子上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