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
关灯
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

第二百六十二章 朱稚虎,你赢了!(1/3)

李世达虽然说出了朱寅被弹劾的四款罪状,可他特意表示,自己对于这四个罪状算是不认可。

一上来就给这场廷议定了调子。

我是左都御史,我认为这四款罪状大有可商榷之处。

你们自己看着办吧。

王锡爵不禁皱眉看了李世达一眼,对左都御史的态度很是不满。

可他是首辅,并不主持廷议,也不能明着反对李世达。

众人一起看向朱寅,看朱寅怎么自辩。

很多人都含关心,却也有不少人神色冷漠。

王锡爵一党,大多对朱寅心怀敌意。

郑氏一党就更不用说了。

朱寅当皇长子老师,的确赢得了很多朝臣的支持,同时也招来了郑氏集团的忌恨。

他们很想听听,朱寅如何自辩!

有些事情是说不清楚的,沾上就有口难言。

如今朝中气象,但凡是被御史弹劾,就应该主动辞职。

可朱寅显然没有主动辞职的意思。

朱寅横握笏板,神清气朗的说道:“回大司宪的话,下官无须自辩。”

什么?

无须自辩?

众人面面相觑,怎么也没有想到,朱寅居然不自辩!

难道,他还指望有其他人替他出头辩解么?

可是去西北平叛的文臣,在场的已经没有其他人了啊,不是当事人之一,又如何为他辩解?

郑国望却是蛾眉微蹙,忽然感到有点不妙。

可究竟哪里不妙,她一时也想不起来。

有心周全朱寅的左都御史李世达,忍不住眉头一皱,沉声说道:“朱少司马,你可想好了,眼下当廷自辩,还来得及。”

只要朱寅自辩,他就有把握让朱寅过关。

就是动用三法司调查,也就是个形式。

可是朱寅居然放弃自辩机会?

沈一贯心中有数,闻言反而放心了。

当了朱寅几年老师,他哪里不知道这个弟子的狡黠机敏?

是个很难吃亏的主。

既然雅虎说无须自辩,那就必有胜算!

朱寅忽然看了郑国望一眼,目光大有深意。

这目光让郑国望很不舒服,好像被朱寅一眼看穿了所有秘密。

朱寅在众人的疑惑中取出一封书信,叹息一声说道: “这是在河西之时,一封好心提醒下官的书信,书信的主人在信中说,他的幕主郑御史,让他起草奏本,弹劾下官罪状。”

“他劝解郑御史,说下官勤劳王事,公忠体国,率领王师屡战屡胜,而且还是连中三元的神童,千古无一,为何要捏造罪名弹劾下官。

他请求郑御史以大局为重,不要因私弹劾下官。

“郑御史说,下官是皇长子的老师,其兄郑都督让她弹劾下官,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,只要变着法子吹毛求疵,总能找到罪名弹劾。

说她也不想弹劾,只是兄命难违,坚持让幕僚起草弹劾题本。”

“这幕僚起草弹章之后,良心难安,辗转难眠。

他也读的圣贤书,秉承的圣人教诲,终究受不了内心的谴责,就写了这封书信,让下官提防郑氏兄弟的陷害...

他说,他没有春秋大义,也不敢自居君子,却不能效法万俟?

陷害 忠良...”

朱寅一边说,一边摩挲着手中的书信,神色很是萧疏。

“唉,不意幕僚之中,也有如此清正高洁之士,这就是春秋大义啊。

下官受惠于他,感激莫名。”

“唰”

的一声,所有人都看向少年大臣手中的书信。

郑国望的一双眸,更是一眨不眨。

她终于想起哪里不妙了。

宋偈!

她当然不会亲手撰写奏本,奏本是她身边的幕僚宋偈所写。

这个宋偈,是国舅府的心腹,很受她和兄长的信任。

之前她让宋偈起草弹劾奏本时,宋偈的确劝过自己,说朱寅功劳很大,朝中人缘很好,背后还有大靠山,而且在民间百姓说他是转世星君、大明祥瑞。

若是寻找理由弹劾他,恐怕会招惹祸,引火烧身。

这个宋偈是举人出身,办事细心谨慎,就是太相信凶吉灾异、怪力乱神,对鬼神之说深信不疑。

所以,他对弹劾朱寅心生顾忌,劝自己回信给兄长,放弃弹劾。

可自己坚持弹劾,宋偈也只能遵命起草。

回京的路上经过陕西,宋偈说要顺便回家看看,自己同意了,宋偈就离开军中,没有一起回京。

可是谁知,他竟然暗中投靠了朱寅,出卖了自己?

郑国望即便很有城府,此时也气的花枝乱颤。

宋偈,我要杀了你这个吃里扒外的小人!

可其实她冤枉宋偈了。

作为郑氏的心腹幕僚,宋偈并不是主动背叛她,而是被她身边的虎牙特务,抓住把柄暗中威胁,逼迫之下反水背刺,亲笔写出一份所谓“善意提醒”

的书信。

至此,宋偈也只能死心塌地的为特务服务。

郑国望此时恨不得夺过书信,看个究竟!

郝运来也眼皮子直跳。

平心而论,他并不想弹劾朱寅,怎么说他也是朱寅的老乡,没打算完全撕破脸。

可是郑氏差遣,为了仕途前程,他也不敢违背,只能跟着郑国望一起弹劾。

若是弹劾失败,遭到反噬,自己还能升任吏部郎中么?

昨天晚上还对爱妻说,她很快就能成为印君(吏部郎中)夫人啊。

朱寅站起来走到李世达面前,将书信交给李世达,继续说道: “这位郑氏幕僚,名叫宋偈,也是举人出身。

郑氏兄弟的奏疏,多是出自他手,笔迹可以对应。”

“若是大司宪怀疑这封书信的真伪,可在内阁大库查阅郑国泰、郑国望之前的奏疏,对照笔迹一查便知。”

朱寅有点痛心疾首,“下官早在大半月前,就收到了这封提醒的密信。

可下官将信将疑,不愿意相信郑御史会在其兄郑国泰指使下,捏造莫须有的罪名,颠倒黑白的弹劾下官。

’ “再说,下官和郑御史、郝御史一起在西北平叛,也算生死与共的袍泽了,沙场之上?

力同心,共襄王事,即便不是挚爱亲朋,也是同志同道。

所以,下官顾念情面,没有立刻交出这封密信。”

朱寅叹息一声,“下官打算,只要郑御史没有弹劾下官,下官就当没有收到这封密信,既是周全同僚之谊,也不让宋偈遭郑家记恨。”

“可是谁知,郑御史果然如信中所写,在其兄指使之下,唆使同党运来,递交了弹劾下官的奏本。

今日下官被逼无奈,才交上这封密信,一证自身清白,二诛对方之心。”

“若非宋偈一身正气,下官今日有口难辨啊。

下官年仅十五,可经此一事,对仕途已经有点心灰意冷了。

唉,为国做事,何其难也,何其难也!”

少年说到这里,神色居然有点悲凉,萧瑟之意一如殿外的秋意。

众官员看到这一幕,不禁都有点动容。

这封信,看样子应该不是假的!
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
E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