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
关灯
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

第二百六十章 诰命下!(1/2)

朱寅根本没有把这个侃侃而谈的吏科给事中放在眼里。

但不代表他不讨厌此人。

朱寅并非讨厌对方提出这个建议,他没有这么狭隘。

他是讨厌此人提出建议的动机。

如果此人是为了公心,朱寅觉得他只是在履行职责才提出自己的意见,值得肯定。

可是这个耿随龙,暗中却是郑氏外戚的党羽,他是在郑国望的授意下,出于党争和私心,提出这个建议。

这才是最讨厌的地方。

其心可诛!

科道言官一直是政客们争权夺利、党同伐异的利器。

尤其是张居正死后,万历消极怠政,国本之争愈演愈烈,科道言官就更是沦为党争的工具。

国家监察大权,快要这些言官们玩坏了。

倘若头戴獬豸冠,身穿獬豸补服、最应该公正严明的监察官员,都私心自用的话,那么朝堂怎么可能清明呢?

在坐的御史郑国望和运来,都是不由自主的露出一丝笑意。

郝运来心道:“雅虎,你不是一直很得意吗?

这次弹劾你,你可不要怪我,我也是为了国事。

’ 此时此刻,就是内阁大臣沈一贯,都无法阻止随龙跳出来恶心人,只能微叹一声。

雅虎虽然在朝中颇有美名,官场上人缘也好,可是他身为皇长子的老师,政敌也不少啊。

凡是站在郑氏一边,希望立皇三子朱常洵的人,都会反感雅虎,以其为敌。

他们在朝中人数不多,绝非主流,官位也不高,可是却很团结,斗志顽强。

他们背后不但有宫里的郑贵妃撑腰,皇帝也暗中支持他们。

耿随龙又道:“下官身为谏官,职责所在,不敢不秉直上陈。”

说完这些,长揖一礼,从容不迫的退回到科道队伍。

吏部尚书孙?

皮里阳秋的说道:“耿司谏倒是细致,此事无人提及,你却能提及,显是用了心思。”

用了心思四字,语气稍微重了些。

众人心知肚明,耿随龙却佯装不知,只是拱手而已。

孙?

并没有表示采纳耿随龙的建议,而是似笑非笑的看向左都御史李世达,抚须说道: “大司宪,耿司谏说要先廷议对朱宪的弹劾状,然后再决定是否廷推,这两事都有圣旨。

若是大司宪也以为,应当先廷议弹劾状,那就先由大司宪主持弹劾廷议吧。

他看似是踢皮球,其实态度已经比较明确了,就是反对耿随龙的所谓建议,怪耿某多事。

只是他身为大佬,说的点滴不漏。

左都御史李世达也是大佬,立刻就接上了大冢宰的话。

他手抚笏板淡然说道: “两事都有旨意。

朱宪叙功升迁的廷推旨意在前,被弹劾发回廷议的旨意在后。

按道理,应该先廷推。

一码归一码嘛,毕竟朱宪眼下有功无罪。”

说完转头看向刑部尚书萧大亨,“大司徒以为如何?

"

萧大亨微微一笑,“既然廷推的旨意先下,自然是先推了。

国家大臣有没有罪,也不是几道弹章就能定谳,否则还要廷议么?”

说到这里,脑袋往右一转,问身边的大理寺卿孙不扬,“大廷尉以为呢?”

孙丕扬是大理寺卿,三法司长官之一,又位列九卿,对此当然有很大的发言权。

他沉吟着说道: “耿司谏言虽然有些道理,但国家大臣自有尊严,朱宪因公升迁,这是皇上赏赐臣子的恩典,也是朝廷奖功臣的体例,若是因为被人弹劾就颠倒程序,那便是有失偏颇了,朱宪是不是有过,还是廷推后再议吧。

皇上 虽然有旨意廷议弹章,却并没有说要鞫问朱寅。”

三法司都是这个态度,全无先一步主持廷议论罪朱寅的意思。

郑国望等人顿时心里腻味,对这几位九卿的圆滑很是无语。

孙?

点头道:“既如此,那就照常廷推吧。

耿司谏,你还有什么话说么?”

耿司谏心中咯噔一声。

他很清楚,自己这次给大家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。

希望郑国说话算话,能保证自己的仕途不受影响。

只有贵妃看重,在陛下面前美言,就算吏部尚书也挡不住自己的仕途。

只有官越做越大,才能造福更多的百姓。

至于升官的手段是否光明,那就不是最重要的了。

是私是公,扪心自问可也。

想到这里,耿随龙神色不变的说道:“回大冢宰的话,下官只是建议,再无他言。”

朱寅风轻云淡的瞟了耿随龙一眼,记住了这个吏科给事中。

此人虽然讨厌,却是个很有城府心机的人物,不容小觑。

王锡爵眉头微皱。

他是希望先廷议朱寅之罪的,赞同耿随龙的主张。

可首辅虽然很有发言权,却又不能直接主持廷议和廷推。

他自然不能公然支持耿随龙。

孙?

没有再看随龙一眼,继续说道:“那接着廷推吧。

大司宪,佥都御史朱寅的考评为何?

大司宪是否同意推选其为兵部右侍郎?”

这就是程序了。

廷推第一道环节,就是征询都察院的意见,询问人选的考语、风评如何。

如果都察院不同意,表示某个人选的考语风评不合格,那么该人选就很难通过了。

这也是皇帝利用都察院,制衡吏部的人事权。

左都御史李世达看了朱寅一眼,点头微笑道: “朱佥宪只做了五个月的佥都御史,还一直在西北钦差监军。

可他之前在翰林院,风评良好。

其人虽然年少,却深孚众望,都察院并无异议,认为:可。”

他的前任是海瑞。

海瑞就很欣赏朱寅,他对朱寅也很有好感。

孙?

道:“既然大司宪认可,那吏部也表个态。

虽然考核还没有期满,但特事特办,吏部对朱寅的考评为:称职,上等。”

“是以,吏部拟推荐佥都御史朱寅,为兵部右侍郎,加太子太保衔。”

说完,他对着元辅王锡爵等内阁大臣拱手,“元辅以为如何?”

这就是征询内阁的意见了。

吏部有权主持铨选、廷推。

举荐谁,举荐几人,的确是吏部说了算。

可是如果内阁不同意,就算吏部主持的廷推通过了,内阁也可以用票拟来反对。

内阁票拟反对,吏部的廷推通过的题本,就算递到皇帝面前,皇帝也多半不会批红。

那么廷推的结果,也就没有意义了。

所以,内阁对人事权其实有很大的影响。
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
E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