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八十六章 夫人贵客!(1/3)
十一月十二,朱寅和戚继光率军回到岱山岛。
第一件事,就是埋葬南征战死的一百二十八旗将士。
祭奠、摔盆、出殡、下葬、抚恤家属...
足足忙碌了五天。
朱寅下令追授阵亡将士为英烈校尉。
在岱山修建英烈祠,将两年来所有阵亡将士的灵位供奉在英烈祠,并竖立武道碑。
规定每逢年节,八旗军民必须前来祭祀。
朱寅对英烈校尉的身后抚恤,甩了万历八条街。
首先就是一次性抚恤家属五十两白银。
之后每月领取一两军饷,一直领到子女全部成年,遗孀去世,父母全部去世这三个条件全部满足。
有一个条件不满足,就一直发放。
除此之外,英烈校尉的家属优先招工、升职。
受到侵害的,侵害者罪加一等。
重伤残疾、无法从军的伤兵,授予昭勇校尉,一次性抚恤白银三十两。
之后招入三大厂、公营渔场等处妥善安置,每月薪资不低于一两五钱。
同样,昭勇校尉也有类似英烈家属的优待。
抚恤一公布,军心民心更加高涨。
钱粮是花了不少,可朱寅却更加牢固的掌控了八旗人心。
戚继光不禁感叹道: “朝廷若是有八旗将士这等抚恤,何患天下不安,四境不宁。”
丁火根不失时机的挑拨道:“就连大帅这等为国孤忠的名将,功在大明社稷,却落个革职夺俸的下场,险些为债务逼死,何况阵亡士卒?”
张裕也早就受过朱寅托付,上眼药道:“朝廷刻薄寡恩,皇帝刻薄寡恩,这天下还能安稳么?
不出大乱没有天理。”
戚继光默然无语,唯扼腕叹息耳。
这一年多以来,丁火根、徐文长等人动不动就“诽谤朝廷”
,“非议君父”
,他都习惯了。
十一月十八,朱寅颁布《临时商法》。
规范商业活动,最重要的利用重税打压有规模的私人商业。
但不打压个体经营。
如今的岱山数岛生活安定,已经形成了稳定有序的社区。
很多必须的社会职业也都恢复了。
地方虽小人口虽少,也算是“百业兴旺”
。
银钱的流通也就有了条件,有钱便能花出去。
当然,岱山岛禁止窑子、赌坊、高利贷钱庄等行业。
岱山岛不禁商。
但朱寅为了抑制私人商业而征收高额商业税,破坏私人商业的发展土壤。
因为靖海军的八旗制度接近军管和计划体制,本就短缺的人口资源必须首先满足八旗抽丁和公有厂坊的劳力需求。
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。
人口太少了,不能让私人商业发展起来,争夺八旗军队、公有机构的人力资源。
实际上满清八旗也类似军管制度和计划体制。
哪怕黄太极占领整个关外僭越称帝了,也是千方百计打压国内的私人商业,扶持农业生产和工匠制造。
小国寡民,才真正适合公有为主的体制。
若是将来真的能夺取大明的政权,朱寅当然就不能这么干了。
不但不能抑制私人商业,还要鼓励扶持。
如今的岱山岛只有小商小贩,都是个体经营。
既能满足岛上的商业流通,也不会占用多少劳力。
朱寅也没有忘记去看看一年多前被俘虏的倭国女子。
六个倭国女子倒也没有被关押,而是在教授一班少年学日语,学倭国风俗。
这些少年,当然是录事寮的“家人”
。
当然,就是她们自己也成了录事寮的家人,还抬旗入汉成了岱山岛的媳妇,做起了贤妻良母。
朱寅戴着面甲看望她们,亲自赏赐钱粮、布匹、首饰,以示恩遇安抚。
倭女们此时也像一群汉女,一起敛衽行礼,盈盈万福拜谢道:“奴家谢节帅赏赐。”
朱寅温言说道:“你们虽本是倭人,今日却和同为一家。
只要你们心慕华夏,自有你们的造化。
将来就是衣锦还乡,未尝不可也。”
众倭女闻言,感念之余都是心生期待。
她们都是日本农民的女儿,苦哈哈的也挺可怜。
之前在松浦忠信的军中,她们其实就是营姬,是玩物,哪有丝毫尊严可言?
武士大人们全不因她们是同胞,就拿她们当人看。
平时对她们颐指气使不说,还动辄呵斥甚至殴打、斩杀。
武士们战场上很凶狠,在女人面前同样盛气凌人。
倒是嫁给岛上的汉家儿郎后,反而活的像个人了。
相比日本男子,汉家男儿还有几分温柔体贴。
如今在岛上有丈夫、子女、产业,日子比之前好多了。
所以她们现在不但对岱山岛,对新家很是认同,对神秘威严的小节帅,也心存感激。
之后,朱寅又和宁采薇去了各处小学堂视察。
去年组建三大厂时,朱寅就下令拨出大笔专项钱粮,在各旗建立学堂,采用六年制教育。
凡是五周岁以上、十一岁周岁以下的孩子,无论男女都要上学堂学习。
学堂学制六年,前三年为初小,后三年为高小。
各旗学堂的教育,当然也是各旗日常管理。
但都必须遵守朱寅颁布的《学堂约法》。
所谓的教师,能熟悉《千字文》、《幼学琼林》,会加减乘除,语言表达能力良好就行,倒也选出了一百多个合格的,八成多是男教师,也有二十多个女教师。
教师按照本人的学问水平,资质分为一、二、三等。
一等月薪二两,二等月薪一两五钱,三等一两。
学堂已经运行十个月了,采用后世的课程课时制度。
学习内容,就是国语加上简单的算术,和大明各地私塾的学习内容差不多。
当然,这只是暂时的无奈之举。
两人每个小学堂都去看过,都已经在正常上课了。
各岛两千名适学儿童,分在十几个学堂上课,气氛都很活跃。
每到一个学堂,朱寅和宁采薇就亲自接见师生,赏赐纸笔。
足足花了三天工夫,两人才检查完各岛上所有的学堂。
他们一回到节度府,就商量改进学科。
学堂都上了轨道,教师们也有了一定的经验,明年可以进行学科改革了。
屋中生起了火堆,噼里啪啦的烧着旧船板,整个屋子暖烘烘的。
三人围着火堆,商量着如何改革学科。
被狐裘裹成毛团子的宁清尘似乎没有什么兴趣,一边伸出小手烤火,一边想着自己的阿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