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7章 朕最懂谁是大明的真忠臣了!(求月票、求收藏、求追读!)(1/2)
文华殿内炭火无声,殿外北风呼啸。
崇祯端坐御案后,平静听完黄立极关于廷推过程的回奏。
孙承宗侍立一旁,眼观鼻,鼻观心。
“诸位臣工都是秉公推举?”
崇祯声音不高,带着一丝玩味。
黄立极连忙躬身:“回陛下,正是。
虽有些许讨论,然皆是为国举贤。”
他将手中题本高举过头,“此乃廷推题本,恭请陛下圣览。”
侍立一旁的高宇顺上前接过题本,放在御案上。
崇祯没有立刻翻开,手指在黄绫封面上划过,目光转向孙承宗:“孙先生,此次廷推,东林诸公可还满意?”
孙承宗微微欠身:“回陛下,廷推乃朝廷公器,唯才是举,并无门户之见。
老臣等只是尽本分,推举合适之人,供陛下宸衷独断。”
崇祯点点头,翻开题本。
前面关于王在晋、崔呈秀的推举他一扫而过,目光最终落在“陪跑”
的名单上。
袁崇焕、徐光启、侯恂、杨鹤。
四个名字仿佛带着魔力,将他拉入尘封的记忆。
袁崇焕……那个在平台召对时夸下“五年平辽”
海口的袁蛮子。
一度让让他看到了大明复兴的曙光,最终因为了己巳之变被千刀万剐。
己巳之变啊!
徐光启……那个钻研西学、一心想要用火器强军的老臣。
还有他那个学生孙元化,搞西式火器有一套,可是却没有带兵的真本事,最终被自家练出的精兵反噬。
侯恂……这个名字让他想到左良玉??
大敌当前还在热衷内斗,真是太不像话了。
最后,目光定格在杨鹤这个名字上。
杨鹤……杨嗣昌!
一想到杨嗣昌,崇祯心里就说不出的难受。
那是上上一世真正被他倚为股肱的擎天之柱的重臣!
四正六隅,十面张网,眼瞅着就要将流寇逼入绝境。
可建奴又一次破口入塞!
逼得他将杨嗣昌调离剿匪前线。
功亏一篑!
杨嗣昌最后是累死了,还是忧惧而亡了?
崇祯也不是太清楚,只记得听闻此公死讯时,那种天地崩塌般的绝望。
殿内寂静无声。
黄立极和孙承宗低头,静静地等待着皇帝的决定。
良久,崇祯长长吸了一口气,将酸涩逼回。
他抬起眼,目光已经恢复清明。
手指重重点在题本上那几个名字上:“袁崇焕、徐光启、侯恂、杨鹤……都是历经磨难的老臣了。”
他顿了顿:“都来北京吧。
朕要见见他们。”
黄立极和孙承宗同时一怔。
崇祯声音再次响起:“告诉杨鹤,让他把儿子杨嗣昌也带来。
还有徐光启的学生孙元化,一并叫来。”
他想了想,补充道,“还有个孙传庭,好像在代州闲居,也一并召来。”
“朕都要见见。”
孙承宗只觉得脑子嗡的一声,惊喜如潮水般涌来。
他原本只想“推二送四”
,为东林系官员争取起复机会。
没想到皇帝全盘接受,还额外加了三个!
他激动得胡须微颤,深深躬身:“老臣遵旨!
陛下求贤若渴,广纳忠良,实乃社稷之福!”
黄立极心头剧震,后背沁出冷汗。
孙承宗推四个,皇帝收四个还加三个?
难道陛下嫌“帝党”
的忠诚还不够多?
要继续加强东林党的力量?
他压下惊惶,深深拜下,用无比忠诚的语气道:“臣遵旨!
陛下圣明!
慧眼识珠,广罗贤才,臣等佩服之至!”
崇祯此刻并没有想朝廷“狗斗”
的事情,他想的是大明还有许多“久经考验”
的真忠臣!
杨嗣昌、孙传庭、卢象升、孙祖寿、孙应元、黄得功、周遇吉、曹文诏、尤世威......
等等一众上上一世为保大明抛头颅、洒热血的真忠烈。
对了,孙承宗也是其中之一啊!
他挥了挥手:“去吧。
拟旨,召他们即刻进京。”
“是,陛下!”
二人齐声应道,心思各异地退出文华殿。
......
十二月初一,皇极殿,望朔朝会。
常朝钟鸣,百官肃立。
崇祯端坐御座,目光落在鸿胪寺卿李觉斯身上。
“宣旨。”
李觉斯展开黄绫:“奉天承运皇帝,制曰:南京兵部尚书王在晋,老成谋国,忠勤体国,着即实任兵部尚书,总督蓟辽、宣大、昌平军务,整饬边备,清厘屯饷,钦此!”
王在晋出列跪拜:“老臣领旨!
敢不竭股肱之力,以报天恩!”
他起身时目刺勋贵队列,那里站着脸色微变的朱纯臣??
这个王在晋“坏”
的很,最会查空额了!
当年在辽镇就查得辽东诸将叫苦连天,现在又当了本兵,又摊上当今小皇帝这样的“暴君”
,勋贵将门的日子还能好得了?
第二道旨意紧随而至:“兵部右侍郎李邦华,器识宏远,着即协理京营戎政,清汰冗滥,核实粮饷,整军经武,钦此!”
李邦华伏地谢恩。
勋贵队列中一阵骚动,朱纯臣胖脸上的肥肉抽了抽。
李邦华是东林党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