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
关灯
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

第562章 岁月心界(2/3)

他抬头看向窗外蓝焰,“诋毁会存在很久,就像伤疤不会立刻消失。

可只要有人还在问‘为什么’,火种就不会灭。”

那一夜,他梦见了织命殿崩塌前的最后一刻。

梦境中,源心碎裂之后,并未完全消散。

那亿万张扭曲的人脸依旧在虚空中漂浮,低语不断:“你们以为斩断命轨就能获得自由?

可人类天生惧怕选择,迟早会求我归来……”

林昭站在梦中,冷冷回应:“那你永远都不会明白一件事??

当我们选择痛苦,是因为我们还记得幸福。”

话音落下,梦中断裂的锁链化作星辰,缓缓升起,融入第十灯的光柱之中。

次日清晨,一封来自东海的信件送达。

信是沈青萝亲笔所书,字迹清峻有力: >

“藏光阁已全面激活。

我们发现了远古时代的‘共识阵列’技术??

一种无需强制、不依赖权威,仅凭群体记忆与情感共鸣即可维持社会协作的系统原型。

它曾在启明城运行百年,后因命轨封锁而失传。

>

我们正尝试重建它。

但这不是一项工程,而是一场教育。

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规则,而是更多对话。

>

若你愿意,请来东海。

这里需要你的声音,但不是作为领袖,而是作为一个愿意倾听的人。”

林昭读完信,久久未语。

最后,他提起笔,在日记本上写下一行字: >

“真正的力量,从来不是掌控他人,而是唤醒彼此。”

半月后,他踏上东行之路。

途中经过一座小镇,正值春祭。

当地人不再拜神像,也不再诵《顺命经》,而是在广场中央点燃一堆蓝焰篝火,围坐一圈,轮流讲述自己的故事??

有老人回忆年轻时被迫放弃的爱情,有青年坦白曾因恐惧而背叛朋友,也有孩童天真地说出对未来的幻想。

林昭静静坐在人群边缘,听着听着,竟不知不觉红了眼眶。

他忽然明白,这才是最深的胜利:不是摧毁了什么,而是让人们终于敢说出“我是谁”



抵达东海之滨时,沈青萝已在岸边等候。

她比三年前更瘦,眼神却更加清澈。

“你来了。”

她说。

“我来了。”

他答。

两人并肩走入海底峡谷。

水晶宫殿依旧矗立深渊,光幕流转不息。

这一次,林昭没有急于查看科技遗存或文明蓝图,而是径直走向一面刻满名字的墙??

那是历代提灯者的名录,从第一任到第九十九任,每一位都有简短生平记载。

他在最后一页停下,发现空白处已被补上两个新名字: **第一百任:无数无名之人** **第一百零一任:正在书写者** 沈青萝站在他身旁,轻声道:“我们决定不再设立单一继承者。

提灯者的身份,从此属于所有愿意守护记忆的人。”

林昭伸手触摸那行字,指尖微颤。

良久,他转身走向主控台,按下启动键。

刹那间,信号再次传遍大陆。

七座副塔同时亮起前所未有的强光,蓝焰凝聚成一道螺旋光柱,直冲云霄,与第十灯遥相呼应。

紧接着,整个大陆数百万民众手中的蓝玉、蓝花、蓝符齐齐共鸣,释放出微弱却连绵不断的光芒。

这不是命令,也不是控制,而是一种**召唤**??

邀请每个人参与构建新的秩序。

三个月后,首个“共忆网络”

初步建成。

通过藏光阁的技术支持,各地建立起“记忆节点”

:任何人只要手持蓝器,便可将自己的经历上传至共享数据库。

这些数据不会被审查,也不会被垄断,唯有在多人共同验证、交叉比对后,才会被纳入“公共记忆库”



有人上传了父母被诛心卫带走的夜晚;有人记录了自己如何从影卫军士兵转变为忆语者;有医生公开了“魂印烙”

实验的受害者名单;也有孩童画下了梦见祖先的模样。

每一天,都有成千上万条新记忆加入。

争议也随之而来。

有人质疑:“虚假记忆怎么办?

情绪化的叙述会不会误导下一代?”

回应的声音很快响起:“正因为可能出错,所以我们更要开放讨论。

真相不在某个权威口中,而在千万人反复追问的过程中。”

于是,“辨忆课”

成为新式学堂的必修课程。

学生们学习如何分辨证据、识别偏见、倾听对立观点。

他们不再追求“标准答案”

,而是训练“提问能力”



这一年秋天,第一届“共议庭?

记忆大会”

召开。

来自十七省的代表齐聚京都,议题只有一个:**我们该如何讲述这段历史?

** 争论持续了整整七天。

有人主张美化斗争过程,强调英雄伟绩;有人坚持揭露内部矛盾与失误,哪怕会让人心动摇;还有人提出,应该让每个家庭自行传承,国家不应统一叙事。

最终,一份决议案获得通过: >

“本大陆近代史的教学内容,将以‘多元视角档案包’形式呈现。

包含官方记录、民间口述、艺术表达、批判分析等多维度资料。

教师不得灌输结论,而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。

>

每年‘记忆日’,全国同步举行‘共忆仪式’,由各地民众自愿分享亲身经历或家族往事。”

决议宣布那一刻,林昭正坐在听众席中。

他没有鼓掌,只是闭上眼睛,仿佛看见百年前那位朗诵《逆命书》的少年,穿越时空,对他微笑。

冬去春来,第四年的新历清明。

林昭再次回到落霞镇。

学堂门前,孩子们正在排练一出新剧??
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
E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