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
关灯
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

第二百七十三章 有女朋友,高考加分吗?(1/3)

苏超的到来,对复读班来说绝非好事。

学生们根本就集中不了注意力,四十五号人,总有几个同时回头看苏德彪。

尤其是之前和苏超是同学的那些人。

我的同学是大明星!

甚至就连数学课的授...

温哥华的秋天比南方小城来得更早一些,枫叶已经开始泛红,铺满人行道的缝隙。

王劲松拖着行李箱走出机场大厅时,天空飘着细雨,湿润的空气里夹杂着海风与咖啡豆烘焙后的香气。

周晓棠撑着一把深蓝色的伞站在接机口,围巾裹住半张脸,可那双眼睛他一眼就认了出来??

清澈、沉静,像极了当年练功房里照进来的晨光。

“你瘦了。”

她接过他的行李,语气自然得仿佛他们昨天才见过面。

“你也一样。”

王劲松笑了笑,“只是多了几分异国的味道。”

两人并肩走向停车场,脚步不紧不慢。

一路上谁都没急着说话,却也不觉尴尬。

有些关系,时间可以冲淡记忆,却无法抹去灵魂深处的熟悉感。

就像此刻,哪怕沉默,也是一种对话。

车子驶上沿海公路,太平洋在右侧翻涌,浪花拍打着礁石,发出低沉而恒久的声响。

远处灯塔一闪一灭,像是某种遥远的召唤。

周晓棠把车窗开了一条缝,让海风吹进来。

“你还记得这条路吗?”

她问。

王劲松怔了一下:“我们……来过?”

“没有。”

她轻笑,“但我在梦里走过很多次。

你说你要带我去海边看日出,结果一次也没实现。”

他心头一震,竟无言以对。

原来那些未兑现的承诺,并非只有他一个人记得。

他们在一家临海的小咖啡馆停下。

木质招牌写着“Morning Tide”

,门口挂着风铃,推门时叮咚作响。

店内陈设简单,原木桌椅,墙上挂着几幅水彩画,其中一幅是舞者剪影,在晨雾中旋转。

“我画的。”

周晓棠指了指那幅画,“这几年,我不再跳了,改教孩子跳舞。

偶尔画画,写点随笔。

生活很安静,但也……很真实。”

王劲松捧着热美式坐下,杯壁传来的温度让他想起二十年前那个清晨。

那时他总在舞蹈房外等她,手里两杯咖啡,一杯给她,一杯自己喝一半留一半。

如今这杯热饮入口微苦回甘,一如人生。

“你的书,我读完了。”

她说,“最后一章《光》,我看了一遍又一遍。”

“你觉得……假吗?”

他低声问。

“一点都不。”

她摇头,“恰恰相反,我觉得太真了。

真到让我心疼。

原来这些年,你是这样活着的。”

窗外雨停了,阳光穿透云层洒在海面上,碎成一片片金箔。

王劲松望着远处的海平线,忽然说:“其实我一直没告诉你,那天你在毕业演出后拒绝我的理由,我一直误解了。”

周晓棠抬眼看他。

“我以为你说‘感觉不到我在爱你’,是因为我不够热烈、不够浪漫。

后来我才明白,不是我不爱,而是我把爱藏得太深,深到连你自己都看不见。”

她静静听着,指尖轻轻摩挲着杯沿。

“我用了二十年才学会表达。

不是靠送早餐、撑伞、默默守候,而是说出来,写下来,演出来。

哪怕没人听,也要对自己诚实。”

周晓棠笑了,眼角有细纹,也有一点泪光:“你知道吗?

当年我也害怕。

怕你这份沉默背后藏着太多牺牲,怕有一天你会怨我,会后悔。

所以我宁愿先放手,也不想看你为我委屈自己。”

“可你错了。”

王劲松看着她,“我不是石头,也不是影子。

我是人,也会痛,也会渴望被回应。

但那时候我不知道怎么开口,只能用行动代替语言。

现在想想,真是笨得可怜。”

两人相视一笑,像是卸下了压在胸口多年的石头。

午后,他们去了她的家??

一栋坐落在山坡上的老房子,红砖外墙爬满了常春藤,院子里种着薰衣草和迷迭香。

客厅一角摆着一架旧钢琴,墙上挂着几张照片:一群小女孩在舞台上跳舞,笑容灿烂;还有她和学生们的合影,背景是落基山脉的雪峰。

“这就是我现在的生活。”

她说,“不再追求掌声,只希望孩子们能自由地舞动身体,而不是被规则束缚。”

王劲松坐在沙发上,目光落在一本摊开的笔记本上。

上面密密麻麻写着教学心得,还有一段话被圈了出来: >

“真正的艺术,不在于动作多么标准,而在于是否敢于展现真实的自己。”

他心头一颤。

“这句话,像极了你书里的意思。”

“也许我们都走过了同样的路吧。”

她坐到对面,“从拼命想被人看见,到终于敢做自己。”

接下来几天,他们一起散步、做饭、聊天,像老朋友,又像久别重逢的亲人。

没有刻意回避过去,也不急于定义未来。

他们去看了一场当地舞团的演出,节目叫《归途》。

舞台上,一位中年女舞者独舞,动作缓慢却充满力量,讲述一个关于等待与释怀的故事。

散场后,王劲松久久伫立。

“那是我编的。”

周晓棠轻声说,“三年前写的。

原本只想给自己看,没想到会被搬上舞台。”

“为什么不告诉我?”

他转头看她。
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
E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