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百五十六章 海外大发现!朱棣的敕封之地!(1/2)
更让人不安的是,大家很快发现,不仅是那位向导的指南针出了问题,其他人携带的指南针也无一例外地“失灵”
了。
工业化进程开启后,各项工业制品的价格不再如从前那么昂贵。
指南针便是如此。
为了确何万无一失,船队自然配备了不止一只指南针。
如果说只有一只指南针还可以归结为故障,但所有的指南针都出错,那就有点让人害怕了。
能过头来辨别方向,是基本的出海常识,所有出海的人,都有这方面的知识。
两者对不上,就一定有问题。
“少爷,我们还是尽快离开这里吧。”
有人心生退意。
“海外凶险莫测,总有许多禁忌之地。”
又有人开口附和道,“自大明开放海禁以来,各种海外的离奇故事便层出不穷。”
“是啊,据说海外有奇奇怪怪的恐怖生物,还有各种天然的险地,一旦不慎进入,便极有可能当场丧命。”
“这里如此荒凉,倒像是生命的禁区了。”
众人你一言我一语,皆是劝退之语。
勋贵子弟也感到一丝莫名的恐惧,他点了点头,正欲开口说话,却不料脚下被一块凸起的石头绊住,重重地摔倒在地。
这一跤摔得不轻,他痛苦地闷哼一声。
众人见状,连忙上前搀扶。
勋贵子弟一手撑着地面,另一只手抓起那块绊倒自己的石头,正要将其愤然掷出以发泄心中的怨气,动作却突然僵住了。
他的双眸猛然瞪大,直勾勾地盯着手中的石头。
“铁矿!
铁矿!
这......
这是铁矿,全是铁矿!”
他失声尖叫起来,声音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狂喜。
“是铁矿导致指南针失灵!”
从大洋洲带回的铁矿石,经过大明科学院的精密测定,其铁含量竟然高达百分之六十五左右。
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?
打个比方,即便是已经锈迹斑斑的废铁,其含铁量也不过在百分之七十上下。
、 换言之,大洋洲的铁矿石,其纯度几乎与纯铁无异,仅含有微乎其微的杂质。
更令人惊喜的是,其中一部分品质更优的矿石,甚至能达到百分之七十的铁含量。
与大明本土那些含铁量仅约百分之三十的铁矿相比,大洋洲的矿藏简直是天赐的宝藏,其品质优越令人难以置信。
如此高品位的富矿,使得冶炼过程变得异常简便,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。
更令人振奋的是,随着勘探工作的深入,人们发现那里的铁矿储量简直是天文数字,多到无法想象,几乎可以说遍地都是。
而且,大部分都是含铁量极高的优质富矿。
至于含铁量百分之三十的贫矿,那在大明能算是铁矿,在大洋洲,那就是无人问津的“土”
,都不配称之为“铁矿”
。
没错。
那片土地就是如此离谱!
与此同时,大明的商人们还惊喜地发现,尽管大洋洲远隔重洋,路途遥远,但凭借着海运的巨大优势,将大洋洲的铁矿运往大明沿海的钢铁厂,竟然比从大明内地运输更为便捷高效,且运输成本更低廉。
继铁矿之后,品质极佳的煤矿也被相继发现。
全部是露天的高品质煤矿,也远比大明的煤矿品质更好,开采比大明境内那些需要挖洞开采的煤矿容易百倍,且大多都在海岸边,运输也更方便。
这一连串的发现,彻底点燃了各大勋贵世家和豪绅们开发海外资源的炽热激情。
一夜之间,大洋洲这个原本荒凉无人问津的不毛之地,摇身一变,成为了无数“金山”
汇聚的财富之洲。
眼下的大明,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快车道上,对煤矿和铁矿的需求量极为庞大。
大洋洲的矿藏发现,无疑为大明的工业化提供了取之不尽,用之不竭的宝贵原料来源,如同为这艘高速前行的巨轮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澎湃动力。
类似的令人心潮澎湃的一幕幕景象,在世界的其他角落也同步上演着。
鸟粪岛的发现,带来了海量的天然肥料。
这些富含营养的物质被一般船运回大明本土,为帝国的农业生产注入了强大活力,极大地提升了粮食产量。
与此同时,大明的造船厂正以惊人的速度扩张。
得益于来自南洋的优质木材,以及不断涌现的现代化炼钢厂,造船业所需的木料和钢铁供应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,而一支一支不断下海的新船,又进一步刺激了海外贸易的发展,将更多的海外源料运回大明,形成正向循环, 促进大明的工业腾飞。
各大勋贵世家和豪绅们所组建的探险队,也终于迎来了他们期盼已久的“回报”
时期。
从海外发现的各种稀有矿藏和宝贵资源,如同取之不尽的宝库,持续不断地输送回大明,为这些投资人创造了极其丰厚的利润。
这股滚滚而来的财富洪流,顺理成章地将大明的海外开发热潮,再次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潮。
既然有了大量来自海外的矿产资源,那么大明本土的资源便理所当然地需要得到妥善保护。
毕竟,矿产资源的开发或多或少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。
大明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,自然要优先保障百姓的生存空间和生活环境,确保他们能够安居乐业于绿水青山之间。
海外那些“不毛之地”
,本身就人烟稀少,基本上没有这方面的顾虑,可以放手开发。
另一方面,本土资源开发还受各种其它方面的制约。
以煤矿开发为例,尽管大明本土并不缺乏煤炭,山西等地就蕴藏着储量丰富的煤矿。
但从运输角度来看,山西四面环山,即便现在修建了大量的水泥大道,可穿越山脉的隧道仍在挖掘之中,尚未完全贯通。
因此,要将山西的煤炭大规模运出,无疑仍然困难重重。
再者,山西的许多煤矿并非露天开采,而是需要深挖巷道。
这种地下开采方式极易引发塌方等矿,每一次开采都可能伴随着血与泪,是名副其实的“带血资源”
。
至于对环境造成的破坏,更是不言而喻。
如今,有了大洋洲丰富优质的煤炭供应,山西的煤矿自然就不必再进行大规模开采了。
至少,可以大大减少开采量,仅开采少量地表浅层煤炭以作补充,而那些深藏地下的矿藏则先封存起来。
对于其他的铁矿、铜矿等资源,情况亦是如此。
朱允?
很快便降下旨意,凡大明国内的矿产开采,凡能停止的都要尽量停掉,将这些宝贵的自然馈赠留给子孙后代。
所有工厂所需的矿产资源,尽量从海外获取。
当然,也有少数资源是无法完全依赖海外供应的。
例如制造水泥所需的石灰石和粘土。
好在大明本土并不缺乏这些资源,再通过一系列严格的管理措施,也能将它们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。
如今,整个帝国都沉浸在对海外财富的狂热追逐之中,无数的船只和人员如同潮水般涌向未知的远方,只为获取那诱人的“黄金”
,实现对财富与梦想的炽热渴望。
由于拥有充足的富铁矿,配合上大明正快速建设的冶炼厂,让大明的钢铁产量如同插上了翅膀一般,飞速成长。
再加上从南洋进口的大量木材,使得造船所需要的木料和钢铁有了充分的供应,更的船舶被制造出来,也让前往海外有了运输工具保证。
一支支的船队扬帆启航,前往世界各地。
有了前面的“拓荒”
,后面的船队拥有更丰富的水文,地理和气象资料,有更多有经验的船员,也能去更远的地方。
他们很快就不再满足于大洋洲和南洋,东洋,天竺等地,而是向东前往更遥远的新大陆,向西则远赴波斯和昆仑洲,乃至沿着非洲的海岸线南下再北上,前往另一片文明之地,即欧罗巴。
地中海 历经数载漫长的海上航行,朱棣的船队终于抵达此处。